常用中药饮片介绍附彩图

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桂枝桂枝,中药名。属樟目,樟科中等大乔木;一年生枝条圆柱形,顶芽芽鳞宽卵形,绿色 的叶子互生,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花白色,长约4.5mm;果椭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无毛; 花期68月,果期1012月。主产于、及等地。春、夏季剪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 片或小段用。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 降气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等。中文学名 桂枝 别称 玉桂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樟目 科 樟科属樟属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春、夏二季用量310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味味

2、辛、甘,性温。归经归肺、心、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相关配伍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与枳实、薤白等同用,用于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用于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者。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用于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与附子同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者。用法用量煎服,310g。拯己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 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荆芥荆芥,中药名。为唇形科

3、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中文学名荆芥别称 香荆芥、线芥、假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唇形目科唇形科 属荆芥属 种荆芥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夏、秋二季花开到 顶、穗绿时采割用量510g毒性无毒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味辛,性微温。归经归肺、肝经。功效解表散风,透疹,消疮。主治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相关配伍1、用于牙宣疳:赤土、荆芥叶同研,揩之,日三次。(普济方)2、用于经血不止:乌龙尾(炒烟尽)、荆芥穗各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茶下

4、。(圣济 录)用法用量510g。拯己本草纲目:忌驴肉。反河豚、一切无鳞鱼、蟹。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于50烘1小时,切段,干燥。药材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 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 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 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饮片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呈方柱形,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切面类白色。 叶多已脱落。穗状轮伞花序。气芳香,味微涩而

5、辛凉。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等地。防风防风,中药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 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 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中文学名防风别称 铜芸、回草、百枝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伞形目科伞形科 属防风属种 防风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及、等 采收时间春、 秋二季用量5-10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性味味辛、甘,性微温。归经归膀胱、肺、脾、肝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相关配伍1、

6、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 次下蕤仁膏,日点。(氏集效方)2、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 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五片,水煎服。(济生方)3、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咀。水五升,煮二升半, 分三服。(千金方)用法用量服:煎汤,5-1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炮制方法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白芷白芷,中药名。为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 叶一回羽状分裂,复

7、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主要变种有杭白芷、祁白 芷、白芷(原变种)、独活。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 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 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中文学名白芷别称 薛芷、芳香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目 伞 形目科 伞形科属 当归属种白芷、杭白芷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地区采收时间夏、秋 二季用量3-10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

8、脓,祛风止痒。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相关配伍与防风、羌活等同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与薄荷、菊花、蔓荆子同用,用于外感风热。与石膏、黄连同用,用于牙痛。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用于治鼻渊头痛。与蒲公英、瓜蒌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乳用不起;与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可用于 痈肿疮毒之脓出不畅。与鹿角霜、白术、炮等同用,可用于寒湿带下;与车前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热 带下。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拯己阴虚血热者忌服。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柴胡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

9、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 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 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 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中文学名柴胡别称 地熏、山菜、菇草、柴草界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伞形目科 伞形科属 柴胡属分布区域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采收时间 春、秋二季用量3-10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性味味辛、苦,性微寒。归经归肝、胆、肺经。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

10、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用法用量3-10g。拯己木心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炮制方法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醋柴胡: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 晾凉。筛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鳖血柴胡: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 取出放凉。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石膏石膏,中药名。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 胃火

11、亢盛,头痛,牙痛。中文名石膏采收时间冬季采挖用量1560g;外用适量别名细石、细理石、软石膏、寒水石、白虎。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 2H20)。性味味甘、辛,性大寒。归经归肺、胃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主治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用法用量156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多煅过用,研末撒;或调敷。相关配伍1、治表热未解,肺热咳嗽: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 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治阳明气分热盛:知母六

12、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 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拯己凡阳虚寒证,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用。栀子栀子,中药名。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 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 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而且也是市市花。中文学名栀子 别称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等界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茜草目 科 茜草科 属 栀子属 种 栀子 分布区域 、等 采收时间 9-11月用量5-10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

13、燥成熟果实。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肺、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主治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拯己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炮制方法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碾碎。黄芩黄芩,中药名。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 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 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上,海拔601300 (

14、17002000)米。产于,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 可种植。其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 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 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中文学名黄芩 别称山茶跟、黄芩荼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目 管状花目科 唇形科属黄芩属种 黄芩分布区域中国、联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 本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310g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性味味苦,性寒。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主治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

15、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相关配伍1、小儿秃疮:黄蜀葵花、大黄、黄芩等分,为末。米泔净洗,香油调搽。(普济方)2、血痢不止:地肤子五两,地榆、黄芩各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水调下。(圣 惠方)3、吐血衄血,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水三升,煮一升,热服取利。(仲景金匮玉函)用法用量310g。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炮制方法1、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 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暴晒)。2、酒黄芩:取黄芩片,酒炙法炒干。黄柏黄柏(卜口98b6),中

16、药名。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中文学名黄柏别称 川黄柏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芸香目 科芸香科种黄皮树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7月份用量312g贮藏置通风干 燥处,防潮生理特性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 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 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产地主产于、等地。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树皮。炮制方法1、黄柏除去杂质,

17、喷淋清水,润透,切丝,干燥。2、盐黄柏取黄柏丝,照盐水炙法(附录HD)炒干。3、黄柏炭取黄柏丝,照炒炭法(附录HD)炒至表面焦黑色。性味味苦,性寒。归经肾、膀胱经。功能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主治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 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相关配伍1、伤寒论:黄柏、栀子、甘草。治伤寒身黄发热。2、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3、傅青主女科:黄柏、山药、车前子、芡实、白果。治下焦湿热,白浊带下。用法用量312g。外用适量。拯己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

18、用。相关论述临床常用中药手册: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力强,归肾、膀胱经,长 于清下焦湿热。苦参苦参,中药名。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用于热痢,便血,黄 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中文学名苦参别称 地槐、好汉枝、山槐子、野槐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 子叶植物纲 目 豆目 科 豆科 属 槐属 种 槐种 分布区域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采收时间春、秋二季用量4.59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性味味苦,性寒。归经归心、肝、胃、大肠、

19、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主治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外治滴虫性阴道炎。相关配伍1、热病狂邪,不避水火,欲杀人:苦参末,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亦可为 末,二钱,水煎服。(千金方)2、伤寒结胸: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苦参一两,以醋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饮之好吐,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覆取汗良。(外台秘要)3、中恶心痛: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取八合,分二服。(肘后方)用法用量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拯己木心脾胃虚寒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炮制方法除去残留根头,大小分开,洗净,浸泡至约六成透时,

20、润透,切厚片,干燥。地黄地黄,中药名。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炮制后用。分为鲜地黄,干地黄和熟地黄。中文学名地黄别称 怀地黄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唇形目 科 玄参科属 地黄属 种 地黄 分布区域 长江以南及、等地 采集时间1011月用量鲜 地黄,1230g;干地黄,1015g;熟地黄,915g贮藏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干地 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毒性 无毒入药部位植物的块根。性味1、鲜地黄:味甘、苦,性寒。2、干地黄:味甘,性寒。3、熟地黄:味甘

21、,性微温。归经1、鲜地黄:归心、肝、肾经。2、干地黄:归心、肝、肾经。3、熟地黄:归肝、肾经。功效1、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2、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3、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治1、鲜地黄: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2、干地黄: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知绛烦渴,津伤便秘, 咽喉肿痛。3、熟地黄: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热消渴,眩晕,耳鸣,颏发早白。相关配伍1、堕胎下血不止:代赭石末一钱,生地黄汁半盏调。日三、五服,以瘥为度。(圣济 录)2、吐血衄血:胡黄连、生

22、地黄等分。为末,猪胆汁丸梧子大,卧时茅花汤下五十丸。(普 济方)3、口干心躁:熟地黄五两,水三盏,煎一盏半,分三服,一日尽。(圣惠方)4、吐血不止:鳖甲、蛤粉各一两(同炒色黄),熟地黄一两半(晒干)。为末。每服二钱, 食后茶下。(圣济录)用法用量1、鲜地黄,1230g。2、干地黄,1015g。3、熟地黄,915g拯己木心1、生地黄: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2、熟地黄:本品性质黏腻,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 用久服宜与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腻碍胃。炮制方法1、鲜地黄,干地黄: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2、熟地黄:(1)取生地黄,依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

23、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 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2)取生地黄,依蒸法蒸至黑 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玄参玄参,中药名。为玄参科草本植物,可达1米余。支根数条,纺锤形或胡萝卜状膨大,粗可达3厘米以上。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产(南部)、 (南部)、。味甘、苦、咸,性微寒,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中文学名玄参别称 元参、浙玄参、黑参、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元 参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玄参科 属 玄参属 种 玄参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及

24、、等采收时间10-11月用量9-15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玄参科植物玄参及北玄参的根。性味甘、苦、咸,微寒。归经归脾、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 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用法用量服:煎汤,9-158;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使用注意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炮制方法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片,晾干。或洗净略泡,置笼屉蒸透,取出晾6-7 成干,焖润至外均呈黑色,切片,再晾干。牡丹皮牡丹皮,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产于、等地。苦、辛,微寒,归心、 肝、肾经,具有

25、清热凉血、活血化淤、退虚热等功效。牡丹皮和牡丹酚的毒性小。中文学名牡丹皮 别称牡丹根皮、丹皮、丹根界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 植物纲目毛茛目科 毛茛科属 芍药属种牡丹分布区域、采收时间秋季采收 用量6-12g毒性小毒入药部位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性味苦、辛,微寒。归经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 毒。相关配伍1.本草经集注:“畏菟丝子。”2.唐本草:“畏贝母、大黄。”3.日华子本草:“忌蒜。配地骨皮:除热。”用法用量6-12g。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泄泻者忌用。炮制方法迅速洗净,润后切薄片,晒干。蒲公

26、英蒲公英,中药名。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 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其为菊科植物蒲公英、 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苦、甘,寒。主要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 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中文学名蒲公英 别称华花郎、蒲公草、食用蒲公英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 子叶植物纲目桔梗目科菊科 属蒲公英属种 蒲公英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 中、西南等地采收时间春至秋季花初开时用量1015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性味苦、甘,寒。归经归肝、胃经。功效

27、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主治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用法用量1015g。使用注意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本品为不规则的段。根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 落。叶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 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 时可见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败酱草败酱草,中药名。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性凉,味辛、苦。具有清热解毒, 祛痰排脓之功效,常用于肠痈,肺痈,痢

28、疾,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中文学名败酱草 别 称 败酱界 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叶植物纲科 败 酱科 属败酱属种白花败酱 分布区域除西北地区外,全国均有分布采收时间夏季用 量930g。毒 性无毒入药部位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的干燥全草。性味性凉,味辛、苦。归经入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解毒,祛痰排脓。主治肠痈,肺痈,痢疾,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相关配伍肠痈初期未成脓者:配红藤、大黄、牡丹皮等。肠痈脓已成者:配薏苡仁、附子。肺痈发热,咳唾脓血:配鱼腥草、桔梗、芦根等。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拯己脾胃虚弱者慎用。本草汇言:“久病胃虚牌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 咸忌之。”

29、炮制方法夏季开花前采挖,晒至半干,扎成束,再阴干。生理特性白花败酱多年生草本,高达1m。地下茎细长,地上茎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仅两 侧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叶簇牛,卵圆形,边缘有粗齿,叶柄长;茎牛叶对生,卵形或长 卵形,长4250px,宽2125px,先端渐尖,基部楔形,12对羽状分裂,基部裂片小, 上部不裂,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近无柄伞房状圆锥聚伞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 仅2列粗毛;花萼不明显;花冠白色,直径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贴生在增大的嘲翅 状膜质苞片上,苞片近圆形。花期56月。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草,中药名。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白花蛇舌草 Hedyot

31、2、治急性阑尾炎:白花蛇舌草二至四两,羊蹄草一至二两,两面针根三钱。水煎服。(中 草药处方选编)3、治小儿惊热,不能入睡:鲜蛇舌癀打汁一汤匙服。(闽南民间草药)4、治疮肿热痛:鲜蛇舌癀洗净,捣烂敷之,干即更换。(闽南民间草药)5、治毒蛇咬伤:鲜白花蛇舌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或水煎服,渣敷伤口。(中草药)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拯己木心阴虚及脾胃虚寒者忌用,孕妇忌用。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和泥土,晒干。火麻仁火麻仁,中药名。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分布于东北、 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常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中药名称火麻仁 别名麻子

32、、麻子仁、大麻子、大麻仁、白麻子、冬麻子界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 荨麻目科桑科属 大麻属种大麻 分布区域东北、华 北、华东、中南采收时间秋季果实成熟时用量1015g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 蛀入药部位干燥成熟种子。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主治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相关配伍1、治呕逆:麻仁三合,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近效方)2、治大便不通:研麻子,以米杂为粥食之。(肘后方)3、治虚劳,下焦虚热,骨节烦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数少,吸吸口燥少气:大 麻仁五合,研,水二升,煮去半,分服。(外台秘要)4、治产后血不去:麻子五升,捣,以酒一斗渍一

33、宿,明旦去滓,温服一升,先食服,不瘥,夜服一升。忌房事一月,将养如初产法。(千金方麻子酒)用法用量1015g。炮制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炮制方法1、火麻仁:除去杂质及果皮。2、炒火麻仁:取净火麻仁,照清炒法炒至微黄色,有香气。独活独活,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 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春初苗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烘至半干,堆 置23天,发软后再烘至全干。中文学名 独活 别称 长生草、独滑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伞形目科伞形科属 当归属

34、种 重齿毛当归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春初苗刚发芽或 秋末茎叶枯萎时用量310g毒性无毒入药部位植物的根。性味味辛、苦,性微温。归经归肾、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痛痹止痛。主治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风寒挟湿头痛。相关配伍1、风毒脚弱痹满上气:独活五两,附子五两(生用,切)。以酒一斗,渍经三宿,服从 一合始,以微痹为度。(肘后方独活酒)2、脚气肿胀痛:真川独活五钱,木瓜、牛膝各一两。共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白汤调 下。(本草汇言)3、中风不语:独活一两,酒二升,煎一升,大豆五合,炒有声,以药酒热投,盖之良 久,酒服三合,未瘥再服。(本草纲目引小品方)用法用量310g。拯己木心阴虚血燥者

36、属木兰属种厚朴分布区域、采收时间46月剥取, 根皮和枝皮直接阴干用量310g毒性无毒贮藏置通风干燥处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性味味苦、辛,性温。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主治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相关配伍1、治腹满而大便秘:与厚朴、大黄、枳实配伍。(金匮要略)2、治疗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与紫子、皮、 半夏等同用。(和剂局方)3、用于热结便秘: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伤寒论)用法用量310g。拯己本品辛苦温燥温,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炮制方法1、厚

37、朴: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2、厚朴:取厚朴丝,照汁炙法炒干。茯苓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 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 现皱纹、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 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中文学名茯苓 别称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界真菌界门 担子菌门 纲伞菌纲 目多孔菌目科多孔菌科属茯苓属种茯苓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79月采 挖用量1015g毒性无毒贮藏置于燥处,防潮入药部位真菌的干燥菌核。性味味甘、淡,性平。归经归心

38、、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治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相关配伍1、漏精白浊:雪白盐一两(并筑紧固济,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药各一两。为末, 枣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十丸。盖甘以济咸,脾肾两得也。(直指方)2、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 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3、肾虚白浊:肉苁蓉、鹿茸、山药、白茯苓等分,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枣汤下三 十丸。(圣济总录)用法用量1015g。拯己阴虚火旺者忌服。炮制方法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

39、厚片,晒干。小茴香小茴香,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中文学名小茴香别称谷茴香、谷茴、藻香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 物纲目 伞形目科 伞形科属茴香属种 茴香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秋季果实初熟 时采割用量36g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味辛,性温。归经归肝、肾、脾、胃经。功效小茴香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盐小茴香有暖肾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小茴香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盐小茴香用 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相关配伍1

40、、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散:常于乌药、青皮、高良等配伍用治寒疝腹痛。2、本草汇言:与高良、香附、乌药等同用可治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用法用量36g。拯己木心阴虚火旺者慎用。炮制方法1、小茴香:除去杂质。2、盐小茴香:取净小茴香,照盐水炙法炒至微黄色。皮,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 皮。药材分为“皮”和“广皮”。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中文学名 皮 别称 橘皮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无患子目 科芸香科属柑橘属种橘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果实成熟时采收用量310g 贮 藏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入

42、文学名山楂别称 鼻涕团、柿楂子、山里果子界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 叶植物纲目 蔷薇目科蔷薇科属 山楂属种 山楂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秋季果 实成熟时采收用量912g毒性无毒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生理特性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 白色小斑点。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有 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产地主产于、。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方法1、净山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2、炒山楂:取净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色变深。3、焦山楂:取

43、净山楂,照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表面焦褐色,部 黄褐色。性味酸、甘,微温。归经归脾、胃、肝经。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主治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 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相关配伍1、治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上为末,蒸饼丸,梧于大,服七十 丸,白汤下。(丹溪心法)2、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简便单方)3、治诸滞腹痛:山楂一味煎汤饮。(方脉正宗)4、治肠风:酸枣并肉核烧灰,米饮调下。(百一选方)5、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楝子、鹿茸(炙)等

45、香、玉札、山枣子界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双子 叶植物纲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属 地榆属种 地榆分布区域、等地采收时间春、 秋季采挖用量915g毒性无毒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炮制方法1、地榆: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2、地榆炭:取净地榆片置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 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性味苦、酸、涩,微寒。归经归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相关配伍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2、结阴(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

46、: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 缩砂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3、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后方)4、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5、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6、代指肿痛(十指肿痛的一种病证):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7、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8、小儿面疮,赤肿: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拯己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对用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 剂外涂,以防其所

47、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丹参丹参,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 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中文学名丹参别称 红根、大红袍、血参根界 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 物纲科 唇形科属 鼠尾草属种 丹参分布区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采收时间春、 秋二季采挖用量1015g毒性无毒贮藏置干燥处入药部位植物的根。性味味苦,微寒。归经归心、肝经。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

48、,凉血消痈。主治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 疡肿痛。相关配伍1、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热落 胎下血:丹参十二两,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金方)2、寒疝腹痛:小腹阴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 下。(圣惠方)3、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 上。(肘后方)用法用量煎服,10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拯己木心不宜与藜芦同用。炮制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炮制方法1、丹参: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

50、性味味苦、辛,性平。归经归肺经。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主治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相关配伍1、 妊娠中恶,心腹疼痛:桔梗一两(锉)。水一钟,生三片,煎六分,温服。(圣惠 方)2、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桔梗 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桔梗汤)3、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简要济众方)用法用量310g。拯己木心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出 致恶心呕吐。炮制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

51、,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干燥。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百部百部,中药名。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q.)Miq.、蔓生百部 Stemona ja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具有润肺下 气止咳,杀虫灭虱之功效。常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 阴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中药名称百部 别名百条根、百部草、闹虱药、药虱药界植物界门 被子植物门纲 单子叶植物纲目 百合目科 百部科属百部属 种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对叶百部采收 时间春、秋二季

52、用量39g;外用适量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入药部位干燥块根。性味味甘、苦,性微温。归经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主治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蜜百部润肺止咳。 用于阴虚劳嗽。相关配伍1、治久嗽不巳,咳吐痰涎,重亡津液,渐成肺痿,下午发热,鼻塞项强,脚胁胀满, 卧则偏左其嗽少止,偏右嗽必连发,甚则喘急,病必危殆:百部、薏苡仁、百合、麦门冬各 三钱,桑白皮、白茯苓、沙参、黄芪、地骨皮各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百部汤)2、治肺寒壅嗽,微有痰:百部三两(炒),麻黄,杏仁四十个。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 大,热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小儿药

53、证直诀百部丸)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炮制采集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炮制方法1、生百部: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2、蜜百部:取百部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每lOOkg百部,用炼蜜12.5kg。本品形 同百部片,表面棕黄色或褐棕色,略带焦斑,稍有黏性。味甜。柏子仁柏子仁,中药名。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的干燥成熟种 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 也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过、北部,西至、西南至、等地。具有

54、养心安神, 润肠通便,止汗的功效。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中文学名柏子仁 别称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界 植物界门 种子植物门纲 松 杉纲目 松杉目科 柏科属 侧柏属种侧柏分布区域北部,西至、等地采收时间秋、 冬二季用量310g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种仁。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归心、肾、大肠经。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主治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相关配伍1、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溶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 汤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义)2、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粒(捻破),纱

55、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 觉加多,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世医得效方)3、治小儿噩啼,惊痫腹满,不乳食,大便青白色:柏子仁末,温水调下二钱(圣惠方)用法用量310g。拯己木心便溏及痰多者慎服。炮制采集加工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炮制方法1、柏子仁:除去杂质和残留的种皮。2、柏子仁霜:取净柏子仁,照制霜法制霜。黄芪黄芪,中药材名。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 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功能主治为: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 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56、、疮口久不愈合。中文名黄芪汉语名称Huang Qi别名绵黄芪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 理直扎捆后晒干。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 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相关配伍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 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

57、 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 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老人便秘。用黄芪、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 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 末吃下,以盐水送服。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蜜水送下。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 服二钱,热水送下。肺痈。用黄芪

58、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 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 分次服下。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山药山药,中药材名。功能主治为: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 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 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 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甘,平。本经味甘,温。别录平,

59、无毒。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入肺、脾、肾经。汤液本草:手太阴经。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功能主治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 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 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 五脏,除烦热,强钥。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

60、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 而用之。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用法用量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相关配伍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 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