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助力守护海底古森林海档百科

编者按:自然保护区的创始已有约150年。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较快的发展。1979年,我国仅有59处自然保护区,约占国土面积的0.17%,到1986年增加到约3%左右。

1988年底国家海洋局制定了《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工作纲要》,会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实地勘察,提出初选对象。1988年12月召开的全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座谈会上,国家海洋局要求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1989年5月,首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工作会召开。

在1990年7月召开的全国自然保护工作会议上,宋健同志分析了当时紧迫的形势,他提出:“鉴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在人口对环境造成的灾难到达之前,千方百计地抢救一批自然生态保护区域,为后代留下一点大自然的痕迹。”

1990年9月,首批5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获批建立。分别是: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昌黎县);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南省万宁县);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海南省三亚市);南麂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浙江省平阳县)。它们都有比较高的生态学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1992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

今天请您和小编一起,走进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海洋自然保护区。

作为我国唯一以海底古森林遗迹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有70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和有9000—25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随着时间流逝,海底的古森林遗迹逐渐露出水面,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也提醒着人们关注其亟待被保护的现实。

树桩黝黑,形状奇特,零星地分布在潮间带上,随着潮水退去,这些树桩也逐渐露出海面。这里就是位于福建晋江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有70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和有9000—25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

全国唯一,世界罕见——这一珍稀地质资源对研究自然环境变化、地球气候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

阳光下的福建深沪湾国家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从传说到发现

晋江市深沪镇周边渔村很早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渔民出海,渔网常被勾住,下到海里查看,却什么也没有。潮水退去,沙滩上还常常出现一些奇怪的树桩。

1986年,广东省地震局一名叫徐起浩的研究员偶然间听到了这一传说,专程到晋江考察。在如今属于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片区域内,徐起浩第一次见到了那些古树桩。

“并不像海边常见的红树林。”带着疑问,徐起浩取样、化验,得出结论:树种为油杉,距今已有约7500年。

油杉一般生长在丘陵地带,怎么会出现在海底?徐起浩推断:这里过去是一片古森林,数千年过去,只有一些因被海沙迅速掩埋而逃离风化侵蚀命运的树桩、树根和树干留存下来,这里也成了一片大海。不仅如此,距离这些古油杉不远处,还发现了大片古牡蛎礁,距今已有9000—25000年。一个陆生、一个水生,两种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生物,出现在相距如此之近的同一潮间带,为本就难以解释的海底古森林更添一分神秘。

海水退潮后,暴露在岩石中的古树化石

动物、植物资源和重要价值

深沪湾正处东南沿海长乐—诏安活动大断裂的中段,历史上在深沪湾附近40km范围内曾发生6次中强震。距深沪湾40km外海域曾于1604年发生泉州海外8级大地震,近几十年深沪湾附近也有小震发生,可见深沪湾附近地壳是强烈活动的。

又经研究,东南沿海最末冰期盛期时的海平面可能不是在过去通常认为的-100m以下,而可能在-20~-40m左右或更浅,深沪湾潮间带该时期曾生长大量牡蛎,盛冰期后至早全新世,深沪湾及福建中南部很多地方曾经历过抬升,早全新世(9000~7000aB.P.)深沪湾生长大量古油杉森林,由于当时的古气温比当今要低,故油杉生长海拔较低。盛冰期后至中全新世海平面逐步升高,中全新世深沪湾含古油杉森林断块还因差异运动而发生急剧下沉,使古油杉森林被海水淹没。因此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和牡蛎滩遗迹都在现潮间带大量出露,是晚更新世盛冰期以来古海面的升降,深沪湾地壳块体的差异升降运动和古气候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牡蛎滩遗迹的发现,为科普教育、科技旅游、参观游览开辟了一个新的景区。

海水退潮后,露出水面的古牡蛎礁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为裸子植物福建油杉属,与国内外其它海底及地下古森林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大,为原生直立树桩,棵数多,树径粗,是国内所发现的可鉴别树种的海底古森林残迹中年龄最老的,也是国内外已发现的唯一每天涨潮时被2~3米深的海水淹没,退潮后即露出大片海底古森林残迹。二是国内外已发现的海底古森林中现今生长相对海拔最高,最喜暖温偏凉的树种,现今生态环境与遗迹环境反差最大,对反映古气候古地理的变迁更直观。因此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是由陆变海的最明显标志,是国内外罕见的珍贵的自然遗迹。

1998年,在原来深沪湾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西北地区和东南地区又分别发现两大片海底古森林遗迹。深沪湾原先发现的海底森林遗迹位于深沪镇土地察村北的潮间带和潮下带,称为海底古森林遗迹中区,新发现的两大片海底古森林遗迹,其一是在距原来中区海底古森林西北约2千米的潮间带海滩和潮下带海底,称为海底古森林西北区。据当地渔民反映,该区有时出露10余棵古森林树桩,分布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渔民在潮下带捕鱼时也有触及,表明该处为大片古森林所在地。另一片是在中区海底古森林东南700-800米,中间隔着牡蝠贝壳化石海滩岩且位处牡蛎贝壳海滩岩分布区的东侧,称为海底古森林东南区。

航拍深沪湾国家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至今,科学上仍不能确切地解释古森林和古牡蛎礁的成因——地壳运动说、海平面升降说、自然环境变迁说……科学家们众说纷纭。然而,学者们在古森林遗迹意义的认识上却不谋而合——古森林和古牡蛎礁及其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研究古海洋、古气候、古植物及海陆变迁具有重大价值,也是认识地壳运动、地球气候环境变化规律的重要实证。

开展科研监测,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对照着遥感影像和无人机画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毅一行人沿着潮间带向前走。潮水退去,一株株古树桩映入眼帘。

谈保护,摸清家底是关键。自2017年起,胡毅受保护区管理处委托,对海底古森林遗迹开展科研监测。

尽管在来之前已经阅读了大量文献,第一次见到那些古树桩时,胡毅还是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折服。五六个人排成一排,胡毅和团队成员行走在潮间带上,生怕遗漏任何一处古树桩。此后,胡毅隔三差五便会到深沪湾开展科研监测。对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潮间带进行多次测量后,胡毅不仅帮助保护区确定了19株裸露在潮间带上的古树桩的定位,对树桩的分布范围、面积大小也有了基本认识。

保护海底古森林,就得保护它周围的自然环境。除了依托专业团队对保护对象开展科学研究,管理处还对保护区内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每年春季大小潮和秋季大小潮期间,管理处都会组织对保护区范围内海域的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等进行取样监测。

“近3年的监测结果均显示,保护区海洋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沉积物质量良好。如果出现水质不达标、生物质量数据异常等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查找原因,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保护行动。”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苏文伟介绍。

在深沪湾海岸线沿线,矗立着5座通信基站高塔。高塔内安装着一套智慧高空监控系统,全天候、多角度对周围半径2000米的范围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设备便可实现自动报警。智慧高空监控系统与管理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共同组建成管护监测一体化平台,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查力量不足的问题。

远望深沪湾国家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

“古森林遗迹意义重大,但目前仍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例如古树桩的发现仍局限在潮间带,更大范围内有没有古树桩?具体位置在哪里?有没有除古树桩之外更多的古森林组成部分?目前的技术手段还难以精确探测。”胡毅说:“古森林遗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亟须尽快投入更多力量,共同开展研究与保护。”

END

2.徐起浩,冯炎基.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及晚更新世牡蛎滩遗迹介绍[J].地震地质,1994(04):344-345

3.徐起浩. 福建深沪湾又发现两大片海底古森林遗迹[C]//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地震出版社,1998:1

4.刘剑秋,林文群,赵希涛等.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新发现及其环境意义[C]//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5.姚庆元.福建深沪湾古森林遗迹和牡蛎礁发现的古地理意义[J].台湾海峡,1988(03):89-92+102

THE END
0.胚珠在裸子植物(如针叶树)中,花粉通过一滴从珠孔流出的液体被吸入胚珠,这就是所谓的授粉滴机制。[3] 随后,珠孔关闭。在被子植物中,只有花粉管进入珠孔。萌发期间,幼苗的胚根通过珠孔出现。 珠孔相对的是珠心与珠被连接的合点。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维管系统的韧皮部到达珠柄和外珠被,并从那里通过合点向胚珠内部的jvzquC41ywrj0€nmk1gtunyu1uuhq~48294&GA*:5'?B'N<':H+B2.72/'81'N;';2+:E.J9':H&;@*G9'G8'B6'G7+BF.F8'G=&;B*DG'K8'J<';34ivvq
1.显花植物早期显花植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总称,但是裸子植物的孢子叶球 (球穗花)(strobilus)严格地说还不能看作真正的花,所以现在多数学者都采用狭义的概念,即有花植物(flowering plants)或显花植物都仅指被子植物,不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因为有雌蕊,所以也称做雌蕊植物(gynoeciatae)。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别称 jvzquC41dcolg7xqiq{/exr1ngsnc8XjqyOopnwNkpq/j}rAvkzmgF*G8'?9'KJ'G:+9C.G3'G<&C=*:F'K8'A>'C;
2.木槿对《科学百科》的笔记(2)世界上的有花植物大约有25万种,包括花、药草、草、蔬菜以及树(不包括松树,松树属于裸子植物)等。有花植物分为两大类,即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具有一个子叶(贮藏果实的场所),草、百合和兰花都属于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具有两片子叶,大部分花都属于双子叶植物。一年生植物是指在一个生长期内jvzquC41dqul0mtwdct/exr1rguqnn4378>3:><;1ctoq}fvkqt08<>56870
3.植物学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由于目前大部分资料仍采用二元分类法,故广义上的植物学包括细菌、真菌、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1]植物学的创始人是提奥夫拉斯图(Theophrastus),在他的著作《植物历史》(也称《植物调查》)中将jvzquC41dcolg7xqiq{/exr1o1lvnuQgoog@nri?3;<129
4.植物百科全书被子植物在线免费阅读看植物百科全书被子植物最新章节,被子植物大约1亿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被子植物得到发展,成番茄小说网下载番茄小说免费阅读全文。jvzquC41hctrknsqxgr/exr1tggeg{4929=59@95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