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种海洋无脊椎动物!给生物分类学发展带来什么启示物种eaione

本文约3100字,阅读约6分钟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目前认知中的一个盲区。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的海洋大约拥有200万种生物,但目前人类对这些生物的了解还非常的有限。实际上,很多新物种的发现通常会经历漫长的描述和分类过程,这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时间。所以,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塞肯贝格海洋物种联盟启动了“海洋物种发现计划”。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简化、高效的发布平台,加速物种描述和命名的过程,从而尽早揭示海洋深处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生命形式。借助这样的一个平台,让科学家能够快速共享数据和成果,并提高国际间的合作效率。

在这项新发布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描述了14个新发现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物种,并首次命名了两个全新的属。这些物种来自全球不同的海域,其中一些栖息在海洋表层,另一些则生活在深达6000米的深海区域。这些新物种的发现,再次体现出深海生态的复杂性,它们给海洋生物学的研究增添了新的数据。

其中最亮眼的发现是被命名为“Veleropilina gretchenae”的软体动物,它是在阿留申海沟6,465米的深海底部发现的。科学家们首次从其标本中提取出来这一物种的基因组,为科学界提供了该类软体动物基因组的全新数据。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种食肉双壳类动物“Myonera aleutiana”,这种动物的栖息深度在5,170~5,280米之间,比已知的最深记录还要深800米。很特别的一点是,这一物种是通过无创的微CT扫描技术进行详细解剖的,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技术成功获取了超过2,000张断层影像,揭示了其内脏和软组织的结构细节。

除了这些深海发现,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了一些形态和行为上都很特殊的生物。

比如说,Zeaione everta是一种寄生等足类动物,雌性的背部有类似爆米花的结构,这一特征也为其属名“Zeaione”提供了依据。该物种是在澳大利亚潮间带发现的,代表了一个全新的属。研究人员还在深海中发现了新的物种间互惠关系。例如,象牙贝Laevidentalium wiesei的前端附着了一只海葵,这一现象,在该属物种中之前从未被记录过。

这些新物种的发现拓宽了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为海洋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随着科学家对海洋生态的了解不断加深,可更早地发现、并保护那些尚未被广泛认识到的濒危物种。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全球科研合作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例如,先进的显微成像技术和基因组分析方法,使得物种分类的速度大大提高。现在,科学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物种的描述和发布,有利于加速海洋的生态保护。

感兴趣的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读者可以参看该研究的全文:

Senckenberg Ocean Species Alliance (SOSA), Luiz F. Andrade, Christopher Boyko, Angelika Brandt, Barbara Buge, Yasmín Dávila Jiménez, Mats Henseler, Pablo Hernández Alcántara, Piotr Jóźwiak, Henry Knauber, Fabrizio Marcondes Machado, Carlos A. Martínez-Muñoz, Farzaneh Momtazi, Yumi Nakadera, Jian-Wen Qiu, Torben Riehl, Greg Rouse, Julia Sigwart, Boris Sirenko, Jesser Souza-Filho, Jan Steger, Anna Stępień, Ekin Tilic, Bianca Trautwein, Katarzyna Vončina, Jason D. Williams, Junlong Zhang. Ocean Species Discoveries 13–27 — Taxonomic contributions to the diversity of Polychaeta, Mollusca and Crustacea. 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 2025; 13 DOI: 10.3897/BDJ.13.e160349

▲上图:SOSA的代表在2025年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赠予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的一些小贴士。©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挑战传统分类学!

“海洋物种发现”(OSD)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出版形式,旨在加快海洋无脊椎动物新物种的描述和发表速度。它的核心理念是将来自全球多个海洋无脊椎动物分类群的简明、高质量物种描述汇集成一个“巨型出版物”(mega publication),一次性集中发布。就像这次,一次性发表14个对新发现的物种的描述。

OSD模式的精髓,在于专注、简化。它们仅关注分类学——OSD让科学家在无需等待完成额外的生态学、或系统发育学研究的情况下,就能快速描述和命名新物种。这极大地降低了发表门槛,将物种“从架子上”迅速带入出版物中。

从激励机制上,这种集中出版的形式,让OSD有望提高引文数量并提升贡献作者的影响因子,从而为分类学家提供强大的激励,鼓励他们加速积累在架标本的研究和发表。

摄影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就拿上面的这篇研究发表的期刊来讲,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查了一下发现:《生物多样性数据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 BDJ)于2013年成立,由Pensoft Publishers出版,旨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提供一个专门的数据共享和发表的平台。BDJ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可以自由访问,没有订阅壁垒;而且它是数据驱动的,不仅仅发表传统的科研论文,还接受数据集、物种记录、生态监测数据等。这使得期刊能够接受更广泛的内容类型,并能够涵盖更大范围的生物多样性数据,而不仅仅是单一的研究成果。

怎样给生物物种取个靠谱的名字”?当传统分类学遇上基因时代

25国科学家联合发现11个海洋新物种,加速海洋生物分类进程

国际海底管理局征集深海物种分类学项目!可持续海底知识倡议

“比濒危物种还濒危的”分类学家,何去何从?

其实,分类学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学科,长期面临着不少困境。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但要想准确地描述、分类和保护物种,依然困难重重。

这里面,最根本的挑战之一,笔者认为,可能还是在于“物种”这个概念、这一基本单元的界定问题。因为,“物种”是生物学中的核心的概念,但它的定义并非固定不变的。传统的物种界定,往往还是要依赖于形态差异,但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在科学界越来越发现,很多形态相似的物种在遗传上可能差异巨大;而反之,一些遗传上相似的物种,形态特征却可能大相径庭。这种模糊性,导致了分类学上的混乱,让物种的描述和保护变得更加复杂。

而且,生物分类的进程往往滞后于物种的发现(甚至是严重的滞后了)。科学家每年都在不断发现新物种,但就像这个案例中所说的,这些新物种的正式描述、和命名,往往需要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在这段漫长的等待期里,许多新物种可能因为环境变化或者人类活动而面临灭绝的风险,而这一切,往往在我们还未正式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无可挽回。实际上,物种的正式描述在学术工作上的延迟,会导致保护工作的缺失——因为保护是需要建立在科学证据上的、所谓的“science-based”的。所以,在全球物种消失的速度加剧的今天,及时而精准的物种分类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一点就是技术的滞后。虽然形态学分析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显然无法满足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对深海、极端环境或微小生物时,形态学特征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相比之下,基因组学为物种分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基因数据已经成为物种辨识的重要工具,这为许多之前难以区分的物种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划分标准。现在很多的涉及到深海的项目,其实都用了基因组学。比如这两年我国深渊计划的科学家团队,一下子就发现了N多的物种,多得吓人。

但单纯依赖基因组数据并不是万能的解决方案。虽然基因组分析能够提供更高的准确性,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当面对的是非常相似、遗传差异微小的物种时,基因信息仍然不足以揭示所有的生物多样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形态学、生态学、行为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维度的分类框架,可能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个出路。通过综合考虑生态位、生活习性、种群动态等因素,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物种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分类的准确性。

其实笔者观察这个SOSA的做法已经一年多了,也写过好几篇小文。其实这个案例是颇具启发性的。当前,全球物种数据的整合是分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有不少观点认为,许多科研研究机构虽然在物种发现方面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往往就像一个个“孤岛“一样、互补通气,这些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数据库和平台中,缺乏有效的统一与共享。要加速物种分类和描述的进程,就需要考虑建立更加高效、开放的科学合作平台,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促进合作。SOSA的做法,其实是“打通”的一种尝试,大大地加速了物种保护工作的推进。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认为,这对于当前“分类学家比濒危物种还濒危”的状况,或许,多多少少也带来了启发——类似的国内、区域性或者全球平台如果能够破壁取其长,将极大推动分类学的进步。

THE END
0.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是()A.便于查找B.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2.将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是( ) A.便于查找 B.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研究生物进化有帮助 C.知道生物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D.认识有益动物,消灭有害动物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1ujoukhnfad79e9h5g7hg6nj98f96dB6e4f;:8:k49
1.研究生物分类有什么意义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生物分类意义 1.生物分类是了解生物多样性基础. 2.生物分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基础.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生物分类有什么意义? 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生物分类的意义 特别推荐 热点jvzquC41sd4{wx~gdcth0lto1zlf/zzguvopp8vwguzjqw4c8ci1eo929465e?;76e=23Afe:9jbh<50jvsm
2.生物分类学的意义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扫码下载作业帮搜索答疑一搜即得 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生物分类学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经典生物分类学一般把生物分几界 AP生物学--分类学问题1 蛇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4d8cdm6c3::77l>h35i6;l9gc5gb3n>80jznn
3.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生物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每一种生物就是一个物种,jvzq<84o0vobpznygp4dqv4ujgthj~ta5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