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三件宝,烧炭,制砖和烧瓦。当然,或许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这里不会这三样,成家指定是无望了,所以像我舅那代人,基本都会。
即使做过很多次实习,但略微有点遗憾的是,这三样我一样都没学会。或许是因为,对于九零后的我来说,这些都不是谋生的必备技能,也就没有紧迫感,参与其中大多数时候还是感觉好奇而已。
制砖指的是压制泥砖,烧瓦指的是烧制青片瓦。制砖是重体力活,烧瓦是体力加技术活,这两项虽然我也见过,但当时的也就七八岁左右,年纪太小了,记忆早已模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年龄稍大一些的时候,泥砖和青片瓦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红砖和石棉瓦。所以这三件宝,我也就烧炭略懂一些皮毛,因为即使是现在,每年村里仍旧会烧不少火炭。
烧炭应该算是这三件宝中最简单的,即使如此,烧炭还是有很多讲究,不管是烧窑时的天气、炭窑的选址、木材的选择、封窑时的火候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轻则产量锐减,重则全军覆没。
一般烧炭的时间都选择天干物燥的冬末,一来是因为下雨湿气太重,农村的炭窑都是露天的,二来封窑后得两天才能开窑取炭,要是烧到一半突然下雨,或者是封窑后突然下雨,后果可想而知。由于木材的含水量也受季节的影响,而冬末木材的含水量就刚好适合烧炭,这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天越冷,炭就越贵,这和风浪越大鱼越贵是一个道理。
再来说说炭窑的选址,首先炭窑不是搭出来的,而是挖出来的,准确来说,应该是掏出来的。一般都选在上下落差两米左右的断面,当然,断层越厚窑就越结实,或者是地势较陡的陡坡,相对于陡坡而言,断面是最优选。广西地处丘陵地带,两米左右的断面在农村几乎是随处可见。断面最好是黄土的,最好断面是朝阳的,土也不宜太湿,一来掏的时候容易塌,二来湿度太高烧的时候很痛苦,封窑以后返水太快,整窑的炭都会废掉。
选好了地方,接下来就要开始挖窑了,如果是老人家来看这个事情,就会有点复杂。他们在选址以后会先掏出老黄历,看看日子,如果不宜动土,就挑个黄道吉日,有些讲究的甚至会看看风水,毕竟村里最不缺的就是半桶水的风水先生,反正又不用掏钱。年轻人就简单了,撸起袖子就干。
挖窑要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锄头、铲子、短铁镐,锄头、铲子这两种很常见就不多说了,说说这个短铁镐是什么东西。它由一根七十至九十公分的螺纹钢打造,一端是二十公分左右的U型铲面,有些地方叫土铲,外形和洛阳铲差不多,只是铲头的弧度不一样。
首先用铲子在断面上大概裁出洞口的形状,洞口大多数为上窄下宽的倒U形,具体宽高以一个成年人蹲下低头蹲下的宽高为宜。洞口太小,一来开窑的时候取炭困难,二来掏到里面的时候人钻不进去,挖窑腔困难。如果洞口挖得太大,木材与空气接触面过大,就容易造成窑底木材充分燃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火了,就会产量锐减,聪明的你也许会想到提前封窑隔绝空气的做法,那你将收获半窑炭头。什么是炭头,就是有些木材没有完全炭化,通常发生在木材的一个截面上,这样的炭头在开窑取炭的时候只能敲断,然后把没炭化的部分扔掉。
洞口要挖三十公分左右的深度,因为洞口的深度决定窑壁的厚度,窑壁的厚度太薄容易裂口和坍塌,裂口事小,大不了刨掉表层重新挖,如果发生坍塌,全村开席也不是没有可能。挖好了洞口,就开始掏窑腔了,掏窑腔第一步先把洞口挖深,再用铁镐慢慢把洞内两侧的土掏出来。这就是我开头为什么说用“掏”应该更形象,因为除了洞口是挖的,窑的主体工程窑腔主要还是靠掏。掏好的窑腔内壁要求平整,没有特别明显的凹陷和突出,窑腔整体呈半个倒扣的鸡蛋壳样子。
掏窑腔是个技术活,需要心细胆大,臂力够足的人才行。别看铁镐不长,也有十多斤,一抡就是几个小时,没有麒麟臂真的hold不住。工程进入后期,一般都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窑腔内掏土,另一个人在洞口把掏出来的土趴到洞口外两侧。之所以需要两个人,一是因为洞口狭窄,进进出出很困难,第二个是如果发生坍塌,外面的人能第一时间把你刨出来,不至于全村吃席。当然八字够硬的人就没有这种担忧了,可以一个人干。
等到挖好了窑,你是不是以为要苦尽甘来,可以点火了?其实真正痛苦的事情才刚刚开始。新挖的窑往往需要晾一段时间,一般半个月为宜,最主要还是为了使窑腔内变得相对干燥,烧窑的时候容易起火。那这段时间你干什么呢?那肯定是要准备去砍柴了。
听到“砍柴”二字,会不会有些惊讶呢?因为烧炭用的是湿柴,不是干柴。为什么要用湿柴呢?“干柴烈火”这个词大家肯定很熟悉,那干柴烈火过后会剩下什么呢?那肯定的一地的灰烬。烧炭利用的是木材不充分燃烧,然后炭化的原理。干柴烧窑很容易过火,造成半窑灰半窑炭的结局。
木材在农村不是什么稀罕物,山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只是需要些力气去砍。但也不是胡乱一顿乱砍,还是要经过一系列取舍的。首先一些胸径过粗的树不宜用来烧炭,不仅点火痛苦,烧制的时间还很长,最主要还是不方便运输和出售。一般都是挑选成年人手臂粗的灌木为主。取材的时候容易砍伐和运输。还有一些树种也要避开,比如松树,即使漫山遍野都是,也不能用来烧炭。为什么不能用松树烧炭,这里给大家说个小故事。
我们村子靠近桂林,冬天比较冷,10月份以后基本就会停几个月不养蚕。有几天天气特别好,几家人都趁着不养蚕的时候把蚕架子(给蚕结茧用的,由纵横交错的木方条拼成)搬出来清洗,晒干后来年开春备用。我看到地头堆着不少松树的侧枝,估计是之前做蚕架子砍了不少松树,那些侧枝也被我大舅搬回来了,堆在地头日晒雨淋的,也不见他用。看着离老窑不远,我就挑了一些去烧炭了。刚刚开始倒挺正常,后面火旺了简直就像点了一座军火库,“噼里啪啦”响个不停,黑漆漆的烟不断从窑口冒出来,不消一会儿就落了我一身黑灰。更可怕的是后面风向变了,老窑又在村边上不远,黑烟带着黑灰飘到村里,落在未干的蚕架上还有村民洗的被子上。后面我可惨了,不仅重新帮人家洗了一遍,还背上了破坏老窑的罪名,最可恨的是烧出炭有股浓浓的臭味。
所以,松树要避雷,不能烧。和松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橡胶树也不能烧,还有樟树也要避而远之。说完了不合适的,那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木材比较适合烧炭呢?村里的果树自然是首选,类似于龙眼树,黄皮果树这些。特别是龙眼树,烧出来的炭不仅没有异味,卖相也非常好。砍柴的时候要注意,豁口一定要尽力完整,有些树径较大的木材,有些人一刀砍不断就喜欢用蛮力折断,像这种被折断的木材,烧成炭以后要么截面非常难看,要么整根直接裂开,完全没有卖相。
准备好了木材,接下来就要暖窑了。暖窑就简单了,挑些干柴放到窑腔内烧一把火,等干柴燃尽,温度降到人能钻进窑腔的时候就可以铺柴了。窑底要先铺上干柴,窑顶不宜堆得太高,不然开窑后很难取炭。前面说要用湿柴烧炭可能不少人还有疑问,看到这里应该就知道原因了。其实直接点湿柴肯定是点不燃的,烧炭其实就是利用底部的干柴引火,窑腔内迅速升温,只要温度够高,在绝对高温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实在点不着可以上点黑科技,就是浇点煤油上去。
炭窑烧着以后就是看着火了,这时候可以弄点红薯芋头放在窑口,窑口的温度极高,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烤红薯或者烤芋头了。看火的时候要离窑稍微远一点,因为实在是太热了。等到靠近窑底的木柴烧到发红的时候就可以封窑了,这个判断封窑的方法有很多种说法,有些人则是看着那些带皮的木柴快要脱落的时候封窑,有些人则是看燃烧的木材发暗红色光的时候封窑。其实都差不多,一窑火炭下来,总会有些烧过头的和一些炭头。
封窑以后一般都要等一两天,让窑自然冷却。一定要及时开窑取炭,因为火炭吸水性极强,留得太久非常容易吸收大量水分,受潮的火炭使用的时候起火难,再者就是燃烧的时候容易断火。开窑的时候还有一个惊喜,能听到一阵“叮叮叮”的响声。开窑的时间也不宜太早,窑内温度没下降到一定程度,火炭内阴火未灭,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复燃,一旦复燃,又会浪费一定量的火炭。
火炭收回来以后一般会用蛇皮袋装好,然后用竹子封口,最后拉到集市上出售。一窑火炭几乎八成以上是要出售的,所以卖相还是很重要的。有些奸商的喜欢把炭头藏在蛇皮袋底下,即使买火炭的时候底下的看不到,但还是不要怕脏,多扯表面的几根比较粗的来瞧瞧。如果表面的炭多数是很短的,明显是被敲断过的,甚至表面都有炭头的,那就不要买了,表面都这样了,底下自然不言而喻,毕竟没人愿意花买火炭的钱买回去半袋柴火。
火炭好不好,点燃就知道。一般烧制不久的火炭,点燃以后灰烬都发白,没什么异味。如果燃烧后灰烬是灰黄色的,大概率都是陈年炭,特别是燃烧的时候有股尿骚味或者其他异味的,肯定是陈年炭,老鼠最喜欢在火炭堆里搭窝,一旦被老鼠光顾过,上面有什么就不用我说了。
除了售卖的部分,剩下就是自己享受了。烧炭火有一定的技巧,如果在农村,一般都会在火盆里放一些火炭,然后在火炭上放点干柴,等干柴燃尽,炭火就着了。如果在城里,可以先在火盆里先放几根火炭,然后再用火钳夹一根火炭放到煤气灶上面点燃以后,再放在火盆里的火炭上面。
寒冷的冬日关上门,开一点窗,点燃一盆炭火,往边上一坐,一阵阵暖意立马流遍全身,一盆炭火对于南方冬天来说意义非凡,它在冷彻骨髓的寒风中,守护着许许多多个家庭的惬意午后。记忆中小时候冬日的午后,经常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炭火前,不仅有数不尽的欢声笑语,还有那烤糍粑的香气,以及慵懒地躺在炭火旁,背上的毛被烧焦也懒得动一动的大懒猫。
我们那边有一种矮桌子,中间有一个圆圆的洞。冬天的时候中间会放上一个陶土炉子,加上一些火炭,上面放上一个汤锅,就开始了持续到冬天结束的打边炉时光。炭火炉虽然不像电磁炉那样可以调节火力,但不懂为什么,炭火炉煮出来的食物味道更香,更浓。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里各种类似于“小太阳”的取暖器渐渐取代炭火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取暖工具,再者就是各种木糠压制然后闷炉烧制的无烟炭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它们不仅产量巨大,而且价格还比传统炭窑烧出来的火炭便宜,所以现在传统火炭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后它可能也难逃和泥砖以及青片瓦一样的命运,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今年冬天广西流行起一股围炉煮茶的热潮,一壶六堡茶加上几个红薯芋头,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花生和红枣,一套下来98块钱。我和几个朋友去体验了一次,那无烟炭烧了半天,壶里的水始终没开,更别说烤红薯。最后让老板换上了火炭,果然火炭不仅易燃,而且火力也恰到好处。虽然是不是有点烟,但那似乎才是我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