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二十三篇《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作品介绍]

《野有死麕》是《国风·召南》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赞美了当时淳朴的爱情。对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音乐效果的语词的创造运用,采用口头语言,最完整最准确地再现女子当时的微妙心理状态,生动而隽永。这首诗在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的倡导者们的热烈的书信探讨中已作了极大的肯定,也是诗经”思无邪“特点的具体表现。

[注释]

① 麕(jūn):同“麇(jūn)”,也可用“野有死麇”,獐子。比鹿小,无角。

② 白茅:草名。属禾本科。在阴历三四月间开白花。包:古音读bǒu。

③ 怀春:思春,男女情欲萌动。

④ 吉士:男子的美称。

⑤ 朴樕(sù):小木,灌木。

⑥纯束:捆扎,包裹。“纯”为“稇(kǔn)”的假借。

⑦舒:舒缓。脱脱(duì):动作文雅舒缓。

⑧ 感(hàn):通假字,通:撼 ,动摇。帨(shuì):佩巾,围腰,围裙。

⑨尨(máng):多毛的狗。

[译文]

一头死鹿在荒野,白茅缕缕将它包。有位少女春心荡,小伙追着来调笑。

林中丛生小树木,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捆扎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

“慢慢来啊少慌张!不要动我围裙响!别惹狗儿叫汪汪 !”

[赏析一]

主题鉴赏之一:情诗说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前两句是起兴,即用白茅把死麕包起来,表示珍惜,兴起下文“有女如玉”,表示要好好爱惜。根据《易》:“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国语》:“罢士无伍,罢女无家”;以及《列子》:“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和《荀子》:“妇人莫不顾得以为夫,处女莫不顾得以为士”,可知古时女子未嫁称女,男子未娶称士,吉为美、善之意,“吉士”为英勇的男子,与下文的“有女如玉”相对。怀春,比喻女子已到了适婚的年龄,渴望结婚。这章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英勇的男子从野外用白茅把杀死的麕包起来,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乡村普通男女纯朴的爱情。“野有死麕”说明男子的职业可能是猎人。把猎物包起来送给自己喜欢的人,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性。王先谦说:“诗人览物起兴,言虽野外之死麕,欲取而归,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郑重之意”,便是对此判断很好的佐证。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两句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说文》把“朴樕”理解为一种有心的小木条,可燃烧。“有女如玉”形容女子正处二八年华、洁白无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意为用白茅把朴樕这种小木和死鹿包起来,送给洁白无瑕的女子,代表家庭生活的开始, 即吉士向女子求婚。一些学者认为“有女如玉”是女子的品德高尚的意义,如郑笺:“朴樕之中及野有死鹿,皆可以白茅裹束以为礼,广可用之物。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即是将“玉”字作“坚而洁白”解。王先谦说:“言林有朴樕,仅供樵薪之需,野有死鹿,亦非贵重之物,然我取以归,亦须以白茅总聚而束之,防其坠失。今有女如无瑕之玉,顾不思自爱乎?”,就是说,即使是鹿肉这样不是很贵重的东西也要用白茅包起来,何况是一个想无暇的美玉一样的女子,只是不自爱吗?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说文》:“舒,缓也。感,动人心。帨,佩巾也。”“脱”通“女兑”,《说文》:“女兑,好也”,联系上文,可知吉士希望能和女子早行夫妇之礼,符合恋爱中男子的心理特征。女子则比较理性,考虑比较周全,希望男子不要着急,从容迟缓些,不要动掀动她的佩巾,不要惊动她家里的狗,把一幅青年男女恋爱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反映了西周社会纯朴的人情动态。学者对这句诗的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偏差,都是理解为女子希望男子注意形象,潇洒舒缓,择日到女子家提亲,而不是草率而成。

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昏姻之诗。” 吉士是一位猎人,他用自己的猎物向女子求婚,是乡村适婚男女的自然行为:“女怀,士诱,言及时也;吉士,玉女,言相当也。定情之夕,女属其舒徐而无使帨感、犬吠,亦情欲之感所不讳也欤?” 这个看法得到近代学者的响应,《诗经直解》提到了:“《野有死麕》,无疑为男女恋爱之时,其词若出女歌手。其男为吉士,为猎者,盖属于当时社会上所谓士之一阶层。” 《诗经注析》也说:“这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诗。男的是一位猎人,他在郊外丛林里遇见了一位温柔如玉的少女,就把猎来的小鹿、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捆起来作为礼物。终于获得了爱情。” 从全诗来看,这各说法比较合理,符合社会实际。《野有死麕》创作于西周初期,封建制度尚未确立,男女之间并无“礼”之大防,民风淳朴,男女率性而为,理解此诗,必须结合此背景。

综上所述,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情诗,青年男女约会,男子着急想成夫妇之礼,女子委婉拒绝之词,并不是“恶无礼”之诗,更不是贤士“拒招隐”之词,体现了西周社会青年男女朴素自然的爱情。

主题鉴赏之二:厌恶无礼说

汉代《毛诗序》首先提出:“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汉代的统治者把诗当作政治伦理教材,为统治者教化人民而服务,因此《毛诗序》对《诗经》的阐释是一种政治教化与功利目的的视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道:“韩说曰:‘平王东迁,诸侯侮法男女失官昏之礼,《野麕》之刺兴焉’”。隐晦的指出这首诗是讽刺东周诸侯国的淫乱失礼。而东汉郑玄《毛诗传笺》对“无礼”作了更明确的解说:“无礼者,为不由媒妁,雁币不至,劫胁以成昏。谓纣之世。”意思是这首诗描述的是召南之地一位女子对一位男子无礼粗鲁行为的抵抗,从而体现出召南之地受到了文王的教化。故汉代统治者单纯的以政教作用的视域来解读文本,未免有些牵强附会。

而在宋朝的疑古之风下,欧阳修《诗本义》随之产生。他说:“纣时男女淫奔以成风俗,惟周人被文王之化者能知廉耻,而恶其无礼,故见其男女之相诱而淫乱者,恶之曰:‘彼野有死麕之肉,汝尚可以食之,故爱惜而包以白茅之洁,不使为物所污,奈何彼女怀春,吉士遂诱而污以非礼?吉士犹然,强暴之男可知矣。其次言朴樕之木犹可用以为薪,死鹿犹束以白茅而不污,二物微贱者犹然,况有女而如玉乎?岂不可惜而以非礼污之?其卒章遂道其淫奔之状曰:汝无疾走,无动我佩,无惊我狗吠。彼奔未必能动我佩,盖恶而远却之之辞。’”他反对以礼解诗,大胆怀疑,指出该诗描写了男女间淫邪的行为,有违大道。后来朱熹以及他的弟子王柏和一些之后的学者也持有这种观点。

主题鉴赏之三:“拒招隐”说

清代的方玉润论诗颇具批判精神,他首先对历史上诸说,如“恶无礼”说、“淫诗”说等逐一辨驳,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新见。方氏将此诗阐释为一位高人逸士拒绝出山为官,并婉言谢绝当世求贤的人。方玉润“受到姚际恒《诗经通论》的影响,在自序中说:‘循文按义’,‘推原诗人始意’,‘不顾《序》,不顾《传》,亦不顾《论》,惟其是者从而非者止’。书名为《诗经原始》,就是不满于流行的附会曲解,从诗的本义探究诗的原始意义。”因此方玉润的读解显示出了独特的视域,为研读诗经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视角。

[赏析二]

诗经《召南》的《野有死麕》为贵族青年男女私奔诗

《召南·野有死麕》的全文如下: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若照字面,则应译如:

『把野地猎到的死鹿,用白色草包住,有个女子怀春,一位好的贵族男子带着白布包住的死鹿当聘礼来求婚。

林里取来小树枝,野地取来死鹿,用了白色草包住以及树枝当迎亲的火炬之柴火,来向如玉的女子求婚及迎亲。

女子说:“你是个好男人,不要碰我的盖头(或蔽膝),以免看门狗都会以为你侵犯牠的主人因之叫起来。”』

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2000,齐鲁书社)里,雒三桂先生指出,此诗是描写『周代贵族青年恋爱生活的诗。。。将诗中的主人公定为猎人则太过拘泥,因为打猎是那个时代青壮年男子最基本的技能』,并举出诗中的『吉士』,是『当时贵族青年的美称』,是也。

按,此诗里因为有些字,前人或解释不当,故造成诗旨不明。今逐一为之释解;

『野』,乃周代城邦制度之下,于国人所居的城外,属庶人地界或尚在其外的空旷林野,也是贵族打猎的场所。

『麕』,依唐初的陆德明《毛诗音义》引《草木疏》:『麕,麞也。』即指麋鹿。

『诱』不是挑诱的诱,而是古礼之下的作为婚礼的前导,即指来求婚。即明代朱谋玮《诗故》所指的『诱之云者,丽皮导其来聘之礼也。』而清代胡承拱《毛诗后笺》也指出如欧阳修《诗本义》释此字为挑诱之误。此字释应亦即毛传的『诱,道也』。『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实即与《周南.关睢》『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有相近的意思;即:有女怀春,吉士求(婚)之。

『朴樕』即清代马端辰《毛诗传笺通释》指出的即《郑风.山有扶苏》的『扶苏』,亦即小木。胡承拱指出:『诗于婚礼每言析薪,古者婚礼或本有薪刍之馈耳。盖刍以秣马,薪以供炬。』马端辰即据《仪礼.士昏礼》里所说的『执烛前马』,认为『古烛即以薪为之也』,即上古迎亲时是举火把迎亲的。

『纯束』,马端辰亦据古籍,指出『纯、束二字同义』。

『舒』一如马端辰所举诗经《陈风.月出》『舒窈纠兮』『舒懮受兮』『舒天绍兮』里的『舒』字的用例,此为一语词而已。

『而』即『尔』字,指你。即马端辰所说『当作女字解,谓吉士也』。

『脱脱』这是后出的毛诗的用字,原来汉初诗经由申培整理而成鲁诗,及后之齐、韩二家,全都是本为『娧』字,即《说文》『娧,好也』,美好之意。故此四字意指:『你是个好男人』。

『感』亦为毛诗后出的字,原三家诗皆作『撼』,即摇动。

『帨』为女子的佩巾,即蔽滕,《仪礼.士昏礼》『施衿结帨』,即马端辰指出的是『女子出嫁时所结』,遮蔽膝前或亦有认为是覆盖额头的方巾,即,包含有女子出嫁时的盖头。故『无感我帨兮』指:『不要碰我的盖头或蔽膝』,即,拒绝该贵族男子的碰触,不是后人不查『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两句的文意的连贯性,及句中各字的词义,而全凭自由望文直解,竟释为『慢慢来啊少慌张』、『轻点慢点好哥哥』、『慢一点儿,这样已很舒服』等等匪夷所思的非非之想了。因为,『无感我帨』,即己彰明此二句文义,如果真是前一句解如慢慢脱我衣,怎会不去动到女子的蔽膝呢。故可知如《毛诗序》的释『恶无礼』倒是此诗本义。女子拒绝到女方家门的迎亲的男子的碰触自己的所佩的大巾(蔽膝或盖头),并且要男子放尊重,不要乱来,以致惊动到自家门内的狗都叫起来。朱熹《诗集传》指出:『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按,朱子指出女子拒绝,故有不可犯之表示,但依文义,似指该女子只是要该男子应守礼度而己。东汉郑玄的笺里指出:『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言『贞女欲吉士以礼来』是也。

为何说贵族男子上门是表示求婚呢。一如明代朱谋玮《诗故》所指出:『上古婚嫁以丽皮为礼,此以白茅包束麕鹿,则丽皮之遗俗也。』东汉班固在《白虎通》里提到『纳征、玄纁、束帛、离皮』,并释『离皮者,两皮也』,离皮,即丽皮同义。

因为他虽带来的求婚聘物,不是用精致的鹿皮,用帛包住,当为贵族的聘物,而是只死鹿之类,而且用白草包住,并带来了树枝为迎亲火把的柴火,礼的精神有到,虽礼的厚薄不足。而女子拒绝他的『无感我帨』,此实为解此诗的关键。因为,一来,如果是来求婚或迎亲,则男方怎猴急地在门口动手动脚。一来,其所备的礼具体而微,而造成女子的拒绝吗。此二点,光从诗文里实在也无解答的线索,故后人的猜度之生,也实有其原因。

所以从文有限的文义,以上各点并无得以索解之下,似有二种说法,是可以有成立的理由:一是该贵族拿来的礼都不合贵族的礼数,所以女子拒绝。前二章言礼数之薄,没有到位。后一章,男子尚动手动脚,故女子出声制止。即《毛诗序》的『恶无礼』。二是虽然前二章所谈的贵族所送来的礼不合应有礼数,但具体而微,所以同意其礼,但第三章恶男子行为的无礼,故出声制止非礼的行为。至于有倡是男女幽会之说,则前二章究属何义,为何还送来婚物,显不伦不类了。而明代朱谋玮的折衷之说:『士以茅束丽皮而来,女钊施矜结缡而去往。略繁礼,尚真淳』,如此一来,则末句亦可以解释为是女方于迎亲起行时,要男方不要触碰到她的所佩的大巾(蔽膝或盖头),及招惹狗叫,则此亦古来释此诗,有认为是碰到衰世之时,无法依礼备齐六礼,于是以白茅包死鹿,代借应有的雁帛之纳采之礼,而末句则释为亲迎时的情状,如毛传等之说。只是,难道男方只单人来,女方亦单人去,女方没有家人,不然,有家人相送,有狗叫,十分热闹,不会是像第三章的两人出发,还不要惊动到狗的程度。

故此诗之三章实可解各章之意,其连贯之义实不明朗。如果要解开,似乎合理的推断,要连三章都能贯得通的,只有释为:

一位贵族男子,和一位贵族女子相爱,但是家长不同意,于是男女双方约好私奔,男方带来的是象征求聘(包白茅的死麋鹿)及迎亲(包括象征迎亲柴木)的礼,而女子即若随男子私奔,但女子还在出发时,守住礼的防线,不让男子触碰自己所佩的大巾(蔽膝或盖头),及引生狗叫。

而此诗之作,以周朝封建宗法制度,于周初到中叶,属于安定的天下时,当然必可严礼之防,但此种贵族男女私奔之事,所不可能发生于该时刻,因为男为贵族,其事业即家业,承其父荫,包含田地及仆从,如果私奔,奔往何处,何以为生,怎会即便想去成为庶人,也没有井田可分配,也不能成国中的百工或商,而不被查觉吗。故必生于忧患的天下,故有人认为是乱世之作,是也,故或是三监乱事,或南方蛮夷叛乱,或西周末年犬戎之乱等乱世时代之作。

[赏析三]

关于《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的题旨,历来有六种主要见解:一说为刺时诗,以汉《毛诗序》《韩说》为代表;一说为“贞女抗暴词”,以《郑笺》《孔疏》、陈子展《诗经直解》为代表;一说为淫诗,以宋代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王柏《诗疑》为代表;一说为隐士诗,以方玉润《诗经原始》(李先耕点评);一说为礼仪习俗诗,以宋王质《诗总闻》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为代表;一说为“山村百姓的民歌樵唱”,以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为代表。等等。正可谓是“诗无达诂”(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见仁见智。

从题材来看,《野有死麕》与男女婚恋有关毋庸置疑,而如果从民间婚俗切入分析,或许对其本义会有新的发现。

一、几个关键词的考证

历来诸说分歧之所在乃是此诗的末章,故陈子展先生说:“末章得其本义,则全诗之本义明矣。”而末章义旨的各种见解又是由于对“舒”“脱脱”“尨也吠”的理解分歧而造成的,故而有必要再作考证:

1.“舒”、“脱脱”

“舒”,展开,跟“卷”相对,《淮南子·本经》:“赢缩卷舒”。“脱脱”,脱落,引申为取下,除去。所以诗中“舒而脱脱兮”实为动词性联合词组:展开取下(除去),较之一般解释为副词性联合词组更接近诗文原义。这一点可以从先秦婚礼的“结缨”仪式中找到印证。

“结缨”,是订婚仪式,《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缨。”《仪礼·土昏礼》中记载:“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缨是丝绳,少女订婚时系于头发,以示许婚,成亲的晚上由新郎亲自从发上展开取下。“结纓”后“脱纓”的礼仪后来演变为婚礼中的“结发”仪式。如《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写道:“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曹植《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

在今天楚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如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仍要举行专门的“开脸/梳头”礼,这时出嫁新娘会《哭上头》、《哭扯眉毛》。故“舒而脱脱兮”的原义当是女子出嫁前展开秀发,将姑娘发型改为妇人发型。

2.“帨”

大多数治《诗》者,认为“帨”是男女蔽于腹前遮羞的衣物。如郑玄、孔颖达、陈子展、胡承珙都根据“女子生,设帨于门右。”(《礼记·内则》)认为《野有死麕》末章为“贞女拒暴之词”,或“诗人代为女拒男之言”,或“盖旁观者见贞女,刻意慕写之词”,或“男子自动其帨”。

这种说法的依据除《礼记·内则》之外,还有宋魏了翁《五经要义》所载:“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禽肉而衣其皮,但知蔽前未知蔽后。”有此诸多“铁证”似乎“帨”的意义就是女子蔽于腹前遮羞的衣物,此外绝无别种解释。

但考证发现,这完全是一种文字的误会。人们将“市”和“巾”因形近而混淆,进而对“帨”的解释发生误会。

汉代《说文解字》(后文简称《说文》)对二字的区分十分明显。

市,《说文》:“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以象之。天子朱市,诸侯赤市,大夫葱衡,从巾象连带之形。”因为最初用树叶树皮遮蔽,故此字又为“芾”,如《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可见,汉代称远古男女蔽于腹前遮羞的衣物叫“市”。

巾,《说文》:“巾,佩巾也。从冂│象系也。凡巾之属皆从巾。”接着解释“帨,帅。”“帅,佩巾也。”可见,“巾”“帨”是同义词,指佩巾。

由此可见,古时“巾”与“市”意义虽有联系,但绝不能混同。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重要的文献记载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在古代“蔽膝”有多种名称,但就是不叫“帨”。西汉扬雄《方言》卷四载:“蔽厀,江淮之间谓之袆,或谓之祓。魏、宋、南楚之间谓之大巾。自关东西谓之蔽厀。齐鲁之郊谓之衻。”《广雅·释器》:“大巾,袆,蔽厀也。”《尔雅·释器》:“衣蔽前谓之襜。”郭璞注:“今蔽膝也。”《释名·释衣服》:“襜,鞸也。鞸,蔽膝也,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齐人谓之巨巾。”可见,系在腰前略似围裙长可遮膝的服饰实际叫“襜”、“蔽膝”、“大巾”或“巨巾”。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得出,先前治《诗》者普遍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将“蔽膝”“市”认为是“帨”“巾”。从而认为《野有死麕》是“淫诗”。

其实,据考证《诗经》“二南”是西周末东周初年的作品,此时的桑蚕业已经相当发达,出现了各种织布技术。如《周南·葛覃》中就记载了“絺(chī)”(细葛布)“绤(xì)”(粗葛布)等布品和“私”(内衣)“衣”等服装成品。可见,《周南》《召南》时代,不再需要“蔽膝”来蔽羞。倒是衣服上的装饰物会发达起来,“帨”应是当时一种重要的衣饰品。

从文献记载看,“帨”的含义也有一些变化,最初可能是手帕一类的饰物,后来成为头巾。梁武帝时太学博士顾野王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

戴头巾的习俗在今天故楚地的湘鄂西南农村仍有保存,土家族的男子常以白毛巾缠头,妇女常用花方巾包头,无论冬夏,叫“蛮头帕子”。湘鄂西土家族的姑娘还有编织“西兰卡普”以作结婚的嫁妆和佩饰的习俗。

记载周代各种礼节的书《仪礼·士昏礼》中也提到婚礼“结帨”仪式:“宾至摈者请,对曰:‘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对曰:‘某固敬具以须。’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违命!’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命之曰:‘敬恭听,宗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视诸衿鞶!’婿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母“施衿结帨”整个仪程气氛是宁静而庄重的:“受诸祢庙,辞无不腆,无辱。”(《仪礼士昏礼》)。因此,“无感我帨兮”的原义,不应误会地理解为无礼的骚扰。

综上所述,《野有死麕》中的“帨”本义当指头巾,相当于后世的“红盖头”。

3“尨也吠”

尨,长毛狗。《说文》:“犬之多毛者,从犬从彡。”此诗“无使尨也吠”即不要让狗叫。从字面上的意义看,诸治诗家并无分歧。但引申其背后的民俗事实时分歧较大。宋·王质《诗总闻》:“护门有犬,皆村落气象也。”“时亦正,礼亦正,男女俱无可讥者。”就驳斥了某些晦涩的色彩,让《野有死麕》充满了明丽清新的乡村风味,不过还未揭示其背后的民俗意义。

在“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故楚地,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猫、狗等家畜具有先知,能见鬼神的异禀。如气象谚语“猪欢晴,狗欢阴,猫欢下连阴(雨)”。而当地人们最忌讳猫狗夜吠不止,其声似哭,据说,不是发情便是预示附近将要死人。

婚礼历来是吉礼,当然也会有许多忌讳。如郑玄《郑志·答张逸》就曾明确:“正行昏礼,不得有狗吠。”因此,联系楚地民俗事实看,“无使尨也吠”的本义极有可能是一种婚礼前祈求好兆的心理呼声。

至此,通过对末章关键词的考证,我们初步认为《野有死麕》原为楚人嫁女时的礼仪歌谣。下面将对该诗之一、二章中的某些关键词进行考证,以求推论之明晰。

4、“怀春”、“吉士”、“诱”

“怀春”本义指女子春日触景动情而思嫁。《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朱熹注:“桃为有华,正婚姻之时”(《诗集传》),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嫁娶》:“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吉士”:“士”在先秦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未婚的青年男子。《字汇·士部》:“未娶亦曰士。”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士补礼仪篇名义》:“士者,古人年少未冠娶之通名。”二是指先秦时期贵族阶层中最低级的一等。三是对品德好有学识或有技艺的男子的尊称。《野有死麕》中的“士”当不出此三种含义,尤倚重第一义:未婚的青年男子。

“吉”,吉利,与凶相对,《楚辞·卜居》:“此孰吉孰凶?”在《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中国先秦时代已形成的结婚礼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多行于贵族,民间则从简。其中“纳吉”一环至关重要,决定婚事的成与不成,《仪礼·士昏礼》:“纳吉用雁,”是指男方家长以女子姓氏占卜于祖庙,获得吉兆即请媒人执雁为礼去向女方报喜。否则,婚事不成。故而诗中的“吉士”应是指行过纳吉之礼获得婚姻吉兆的未婚男子,其社会地位亦可能是最底层的贵族阶层。

“诱”,历来治《诗》者多解释为“挑逗”,从而认为《野有死麕》乃“淫奔之诗”。然究其本义实为“劝导”“引导”。《玉篇》:“诱,引也,相劝动也。”《广韵·有韵》:“诱,导也,教也。”所以,“吉士诱之”应是媒人代表男方劝导少女趁春暖花开的吉时出嫁。

对此,宋·王质《诗总闻》有一段可取的评价:“女至春而思有所归,吉士以礼通情而思有所耦,人道之常。或以怀春为淫,诱为诡;若尔,安得为吉士?吉士所求必贞女,下所谓如玉也。”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也说:“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婚姻之诗。”“女怀吉诱,言及时也。吉士玉女,言相当也。”这一点在今天楚地婚俗“劝嫁”中也可找到依据。

虽然先秦时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官·媒氏》)的习俗,人们也往往据此推断《野有死麕》是男女私奔的“淫诗”。但当时的主流婚姻仍是非常神圣的,男女交往也是十分谨慎的。《礼记》中记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诗经·郑风·将仲子》写道:“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战国策》甚至记载:“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敝而不售。”

5、“麕”、“朴樕”、“白茅”

麕,《尔雅·释兽》:“麕,牡麌,牝麜,其子麆,其迹解,绝有力豜。”“麀,大麕,旄毛狗足。”“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鹿幵}。”可见,大麕为麀,牝麀称鹿。朱熹《诗集传》:“麕,獐也,鹿属。”

楚地盛产“麕”“鹿”,它们是楚人所喜爱的吉祥物。在湖北荆州博物馆内有不少以鹿为题材的文物。“六礼”中,士一级的“纳征”之礼规定:“纳征:玄纁束帛,俪皮。”(《仪礼·士昏礼》)俪皮,就是两张鹿皮。所以,“麕”在本诗中指结婚聘礼无疑。

“朴樕”即“朴”,落叶乔木。《尔雅·释木》:“朴,枹者谓榇,采薪,采薪即薪。”“樕,朴心。”在本诗中它可能是充作婚礼上的照明薪炬。因为古时婚嫁在黄昏时迎娶。《士昏礼》记载迎娶时男方迎亲队伍“乘墨车,従车二乘,执烛前马”。《诗经·陈风·东门之枌》:“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直到今天,楚地农村迎娶婚礼也主要安排在傍晚举行。

“白茅”,草名,为禾本科植物。《尔雅·释草》:“白华,野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白茅”不仅是一种药材,而且在先秦时还是古代天子诸侯祭祀时重要用品。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后世称分封诸侯为“授茅土”。《左传·齐桓公伐楚》:“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白茅”被认为有感应先祖维系天地的魔力,正因为如此,诗中的吉士用它来包束纳征之聘礼,以便女方祭祀祖先,祈求吉利。

到此,我们可以推论:《野有死麕》原为楚人嫁娶时所唱的礼仪歌词。下面我们将从楚地民间现存婚俗中找到其生活本源。

二、民间婚俗的映证

《诗经》“二南”乃故楚地的歌谣,故我们不妨用“南国”婚礼民俗这一“活化石”来印证上述推论。

从楚地现存婚礼仪式看,大致分为两部分内容:女方哭嫁和嫁女仪式,男方加冠和娶亲仪式。

女子嫁女仪式中最重要仪式是“开脸”“梳头”。第一道程序是开脸。将脸反复搓热,扑上石膏粉或香粉,用一根两三尺长的红麻线,成“剪刀”形在面部来回滚动,一小片一小片把胎毛扯尽。第二道程序是梳头。土家女子结婚前和结婚后,发型完全不一样。出嫁的当天,将姑娘时的辫子散开在脑后挽成粑粑髻,绕上红头绳,插上银别簪,然后在额头上用“西兰卡普”抹额缠上,最后盖上大红绸缎的盖头或红纱巾。

女方“哭嫁”仪式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要哭起来,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叫“陪十姊妹”。边哭边唱哭嫁歌,悲喜交融,感情强烈。而当男方迎亲队伍(八男八女由媒人领队)临近午时到达女家时,新娘“哭嫁”达到高潮,唱《哭爹妈》《哭哥嫂》《骂媒人》。男方司仪则代表新郎“劝嫁”:“(唱)之子于归,喜气洋洋,才子佳人正相当,可比织女会牛郎。五百年前,天定阴阳;祥符运开,成就鸳鸯。……高朋胜友围满座,哭哭啼啼劝嫁娘,喜气盈庭庆一堂。庭前喜讲周公礼,阶下欣歌王化章。但见腾腾紫气绕凤阁,飘飘瑞色映兰房。凤凰于飞和鸣铿锵,这正是鱼水欢洽好不风光。从此后,永偕伉俪地久天长(土家南曲)。”在《仪礼·士昏礼》中也记载了当时迎亲时的“劝嫁”辞令:“昏辞曰:吾子命某,以兹初昏,使某将,请承命。”意为:我的孩子命某,正当婚龄,让他迎娶您的女儿,请同意。

在这种婚俗文化背景下,结合前文几个关键词的考证,我们认为,《野有死麕》是姑娘出嫁时的礼仪歌谣词。一、二章是前来迎亲的人代表新郎唱的“劝嫁歌;第三章是新娘所唱的“哭嫁歌”。

三、结论与《野有死麕》直译

《野有死麕》一、二章的本义是,前来迎亲的人以礼貌亲切的语气劝慰姑娘应装扮好后及时起程:新郎已经送来了白茅包裹的麕(鹿),已经准备好了夜行照明的薪炬,礼仪周到,姑娘快快趁良辰吉时嫁到和她天缘相配的新郎家去吧。

这两章是齐四言,节律紧凑,表达了迎亲队伍热切的心情和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

《野有死麕》第三章的本义是,媒婆、姑嫂们守候在旁,“梳头娘”展开新娘作姑娘时的发辫结好新妇的发髻,盖上红红的盖头。从此,便要离开父母兄嫂姊妹成为他姓之人了。平素相好的姊妹于祝贺中免不了要嬉闹一番;或许娶亲的人于劝嫁无效后摆出抢亲的架势。害羞的新娘请求大家不要掀动那本应由新郎揭开的红盖头。夜幕来临,坐上花轿的新娘祈祷婚礼顺利,千万不要有“狗夜吠”。

这章运用楚地民歌常用的“兮”“也”语气虚词,节奏舒缓,唱出了出嫁新娘矛盾复杂的心情。

总之,《野有死麕》属婚礼仪式歌谣,与婚礼仪式活动相辅相成。歌词含义极似今天楚地婚俗中流传的《劝嫁歌》和《哭嫁歌》,是《仪礼·士昏礼》所记载的先秦昏辞的民间通俗演绎。

据此,试将《野有死麕》直译如下:

野有死麕,  野地里打来了一头麕,

白茅包之。  洁白的丝茅将它束好。

有女怀春,  有位美丽的姑娘闺中待字,

吉士诱之。  纳吉的男子劝她出嫁。

林有朴樕,  山林里采来了的朴树,

野有死鹿。  野外打来的麋鹿,

白茅纯束,  白色丝茅牢牢捆住,

有女如玉。  受聘的新娘美丽如玉。

舒而脱脱兮, 展开发辫啊我将成为新妇,

无感我帨兮, 不要掀动啊我的红盖头,

无使尨也吠。 狗儿你莫叫啊我将出嫁。

[赏析四]

《野有死麕》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这在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的倡导者们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周作人的热烈的书信探讨中已作了极大的肯定。顾颉刚说:“《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可怜一班经学家的心给圣人之道迷蒙住了!卫宏《诗序》云:‘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诗笺》云:‘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强暴之男相劫胁。’朱熹《诗集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经他们这样一说,于是怀春之女就变成了贞女,吉士也就变成强暴之男。在中国诗作中,抒情诗虽然发达但直面讴歌爱情的却并不多,《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活脱生动。侧面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对于打破章法、句法的卒章,人们常常难以理解。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说:“至于卒章三句,错互成文,且无来由,更觉‘兀突’,亦当有过渡衔接词句。”其实,仔细研究《诗经》,不难发现这种在复沓中突兀的单行章段是《诗经》尤甚是《国风》的常见现象。它们往往出现在作品文本的首尾。比如,《周南》的《葛覃》、《卷耳》、《汉广》、《汝坟》,《召南》的《采蘩》、《草虫》、《行露》等。这种诗甚至往往被视作脱简或串简,执此观点的如宋代的王质、王柏,现当代的孙作云、翟相君等。也有人对此种结构击节赞赏的,比如清代的刘沅、方玉润之评《采蘩》。对如此大相径庭的看法,要是我们能够从诗的起源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可使问题冰释。最早的诗是口头上传唱的歌。歌唱者可以独歌,也可以对歌、和歌。蒋立甫评《采蘩》就说:“后一章是合唱。”(《诗经选注》)再比如《关雎》,后二章复沓,第一章四句单行。《论语·秦伯》:“《关雎》之乱,洋洋盈耳哉!”《史记·孔子世家》:“故曰:‘关雎之乱以为凤始。’”所谓“合乐谓之乱”,众声合唱部分便是“乱”。当原始的自由对歌或集体的祭祀歌唱被刻意摹仿,诗歌的创作者就具备了随意转换叙事角度的能力,诗歌从此而自由飞扬,简洁而形象生动地共时展开情节描述、抒写心理感受成为可能。作为早期的创作诗,《诗经》中这样一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免显得有些程式化,远没有应用自如。但也正因此,我们才感觉《诗经》中的诗是那么的质朴率真。

《野有死麕》的语言生动而隽永,这主要归功于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音乐效果的语词的创造运用。卒章三句由祈使句组成,纯属口语。直接采用口头语言能够最完整最准确地再现女子偷情时既欢愉急切又紧张羞涩的心理状态。而祈使句本身也提示了这样一个动作场面的微妙紧张。《诗经》的语言是诗人创作的艺术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口语,又精心经过提炼。《诗经》用的是周代的共同语雅言,也就是西周王畿所在地的镐京话。但诗人在《野有死麕》中,也用到了方言。陆德明《毛诗音义》引《草木疏》:“麕,麞也。青州人谓之麕。”青州,据《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东方为青州。”《召南》,旧说一般以为“召”是指召公奭及其封地,其采邑在陕西岐山西南。《召南》中有《甘棠》,诗中有一“召伯”,冯沅君《诗史》以召伯为宣王末年征淮夷有功的召穆公虎。《野有死麕》据《旧唐书·礼仪志》说也不是周初之诗,而是周平王东迁后的诗。笔者认为,《召南》不是周初诗作,“召”作为地名也不在陕西岐山。总之,《野有死麕》用了东方方言。方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更贴近日常生活,更自然朴实。四字成句,四句成段,是《诗经》的标准句法、章法。整饬的句式其原始实质和有组织地分布用韵字的押韵一样,是为了产生和谐悦耳、间断有序的声音效果。因为汉语的固有特性,间断有序的声音的产生就自然会要求句式的整饬。

《野有死麕》中的“朴樕”是联绵词,也可写成“朴遬”。毛传释“朴樕”为“小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解释为“小樕树”。“朴樕”有两个引申义:短小,丛生;前者见《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后者见《尔雅·释木》邢昺疏。“朴樕”一字除可异写为“朴遬”外,其声变化,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还有“扶苏”、“扶胥”等分化词。张永言说:“推广来说,灌木丛生貌叫‘朴樕’,枝叶花朵丛生貌叫“扶疏”,鸟羽、兽毛丛生貌叫‘朴樕’‘扑朔’;由灌木、枝叶、羽毛丛生貌又可引申出纷披、披垂、蓬松、不整齐、不整饬等意义,所以衣服不整齐叫‘朴樕’人委琐不整饬叫‘仆遬’。”据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统计,像“朴樕”这样的联绵词《诗经》中大概有140个。联绵词指的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由两个音缀的拼合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词。郑玄《诗谱序》引《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联绵词的产生,是长歌永言的结果。换句话说,是修饰音节的需要而产生了“朴樕”这样的词。根据李新魁的构拟,“朴樕”的上古读音应为boksok。为了声音的和谐而刻意创造的语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也使诗歌的语言更为自然生动。

[赏析五]

一、诗歌原文:

野有死麕(军),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谱肃),野有死鹿。白茅纯(豚)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西),无感(撼)我帨(睡)兮,无使尨(忙)也吠(废)。

二、《诗序》讲解:

诗序:“野有死麕,恶(物)无礼也。天下大乱,彊(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批)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

1.题解:

【1】城郭之外是郊野,盛世教化所难及。乱世礼失求诸野,郊野不可再失去。

“野”是哪里?我们从“城”说起。城墙所围起来的地方叫做“城”,城外面紧接着就是“池(护城河)”,合称“城池”。

城池外面是“郭”,相当于“外城”,是“城池”的第二道防线,合称“城郭”;“城郭”外面是“郊”,是为城里的人提供粮食、蔬菜等用品的地方。

“郊”外是“野”,也就是远离“城郭”的“田野”,与“郊”合称“郊野”;“郊野”之外是“荒”,与“郊野”合称“荒郊野外”。

“荒郊野外”,是“教化”比较难以到达的地方,因为“教化”从“城里”开始,向外扩展延伸。同时,在“城里”处于“礼崩乐坏”之时,这里也是礼乐尚能残存的地方,所以说“礼失求诸野”。

【2】麕为鹿名或谓獐,其字亦可写作麏。郊野之礼难全备,礼之最重在诚心。

“麕”这个字,有几种写法,一种是“麏”,另一种是“麇”。“麇”是把“麕”字之中的“囷(qun1)”省简而来,意思不变。

“麏”与“麕”字的不同之处,就是下面表示读音的部分,《说文解字》中没有此字,《康熙字典》也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两字的“表音之象”,来推想两字涵义的不同。

“麕”字意味着野生而聚集,而“麏”字意味着“鹿中指君”。所以,此诗其实用“麏”字更恰当,因为第二章中的“麕”与“鹿”有区别,这个讲法就可以提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野有死麕”的意思,是指生活在荒郊野外的人,在天下大乱、礼乐不存的情况下,到处都有倚强凌弱、私奔悖礼的行为。

然而,任何正常人都期望着别人对自己以礼相待,男女莫不如此。虽然有人对别人无礼,却厌恶别人对自己无礼。在和平时期人们希望完全符合礼仪,即使是在灾荒战乱年代也希望尽量能符合礼仪。

从男女婚姻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哪位女子都期望着能“明媒正娶”。也就是说,都期望有正式的媒妁介绍(媒妁之言),也需要男女双方父母之间的礼仪形式(父母之命),假如不具备这两者,便是无礼;

或许在特殊情况下,无法礼仪周全,可以对礼仪的要求降低标准,但是,也应当尽量依照礼仪做事。在此诗中,虽然在荒郊野外的女子,又处在乱世之中,也渴望着男子遵守礼仪。

我们可能比较重视法律,而对礼仪的重视不够。其实,如果我们没有犯法、没有收到侵害,法律对我们来说,形同虚设。但是,礼却是关系到我们每时每刻、每个人的。

【3】诗序解说:

所谓“野有死麕,恶无礼也”,是说无论男女,在没有受到名利诱惑或得失、生死威胁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厌恶无礼的行为。

孟子说过,“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因此,只要是人,正常情况下都会有辞让之心,否则,就不是正常情况。

所谓“天下大乱,彊暴相陵,遂成淫风”,是什么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是说天下已经无道,意味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败坏,弱肉强食,相互欺凌,胁迫女子之类的抢婚现象少不了会发生。

第二,是说天下已经礼崩乐坏,淫荡之风弥漫于天下,男女婚姻不仅失去“媒妁之言”,而且不接受“父母之命”,没有聘礼,甚至发生淫荡之行。

当一个社会“正气”占上风的时候,“邪气”难以发作;当一个社会“正不压邪”的时候,众人非常容易随波逐流。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是商纣时代所造成的。社会风气被败坏之后,要想使社会风气再回归正道,其难度很大。

文王的教化,从京城向四周展开,但是,毕竟文王的教化到了“荒郊野外”,已经非常微弱;况且,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不会富裕,没有条件按照完备的礼仪去做。

即使如此,此诗之中的男女,还能厌恶无礼的行为,还能遵循最基本的礼仪,足见人们对礼的期望,足见文王教化之得人心。

三、第一章讲解:

原文:野有死麕(军),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1.“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1】群体狩猎相帮助,获得猎物共同分。群居共处重情义,华夏之道义为尊。

集体狩猎所得的猎物,由所有狩猎者共同分配。因为中华民族,除了游猎为生的族群之外,一般都重视“居有定所”,所以,他们在狩猎时采取集体行动,狩猎完毕之后,也不是从此分开,不是等到下次狩猎之时再重新组合。

这种做法,是“各尽其责”、“协力同心”、“互帮互助”、“患难与共”的做法,绝不是“为利而聚”、“利尽而散”的做法,更不是相互竞争、相互厮杀的做法。

这是中国人典型的生活和劳作方式,不从自私出发,却能使人人共同生存。如果偶然有获得的猎物比较少,共同分配可以保证谁家也不会挨饿;如果获得猎物比较多,也不至于因此而争夺。

因为是这样的生活和劳作方式,所以,可以避免那种“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禽兽之道。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华民族就在这样的生活和劳作方式中,形成了“尚仁重义”的文化传统。

【2】礼仪可备莫奢侈,条件不够可俭之。礼之所重在诚敬,文质彬彬最宜之。

猎人猎获到麕鹿之后,有位猎人用白茅把分得的麕鹿之揉包裹了起来,准备作为给女家的聘礼。可是,这样的聘礼未免太菲薄了吧?

礼不在多,而在于诚。如果没有诚心,即使聘礼再多,也不算是礼,而是“买人”。如果家中有足够的条件,却为了省钱而不按礼数给聘礼,这不仅是吝啬,而且是缺乏诚意。

如果遇到了凶年荒年,礼数可以降低要求。此诗所写的是生活在荒郊野外的猎人,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他的猎物绝不是用来谋利的,而是用来谋生的,以此为聘礼,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了诚意。

不仅如此,这位猎人的诚意,还体现在“白茅包之”这件事上。这不像我们现在买礼物那样,由买方把礼物包装好,这里这个猎人是自己想到要用白茅包一包。

用白茅意味着什么呢?《易经·大过》的初六爻辞说:“藉(借——铺垫的意思)用白茅,无咎。”是说,在祭祀的时候,要在祭祀的礼器下面垫上白茅,然后再放祭品,以示恭敬慎重。

猎人能用白茅把麕鹿的肉包起来,然后再作为聘礼送给女方,可见其心之恭敬慎重,丝毫没有怠慢之意。他是把婚姻看作像祭祀一样庄严的事情。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所写的不是事实,而是“贞女”的期望。在此天下大乱之时,强暴的男子常常无礼,少女所渴望的是能嫁给一个守礼之人。

2.“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1】天下大乱女多忧,渴望男子以礼求。但愿仲春婚礼定,莫待春去直到秋。

“有女怀春”,不是说少女有什么非分的欲望,而是期望着“婚姻及时”,这样,既可以使父母不再为自己担忧,也不至于影响人生责任。

按礼,结婚的时间最好是在秋冬,但是,在凶年荒年,天下大乱之时,女子大多期望早一点出嫁成家,所以,“怀春”二字,是指少女期望着尽可能在春季成婚,而不要等到秋冬。

另外,“怀春”意味着少女心中所思,是在青春年少之时成婚,不要等到衰老之后。后世的诗词之中,有很多“思春”、“叹春”、“惜春”的说法,与此意思相同。

天下大乱,少女的危险就必然会多,到了结婚的年龄却不能结婚的也必然会多。无论是乱世还是盛世,使男女“婚姻及时”,都是人们普遍的期望。

【2】期望男子是吉士,派遣媒妁来提亲。若非明媒正娶者,不仅失礼且丢人。

所谓“吉士”,指的是少女所期望的男子。何谓“吉”?《周易》中说:“吉凶者,得失之象也。”士君子所要遵循的是“道”,因此,经典之中所说的“吉凶”,所指的都是“得道”与“失道”的问题,得道则吉,失道则凶。

所谓“诱”,指的是“引导”,也就是说由媒妁引导男子,前来女家提亲。不能理解为男子前来诱惑女子,更不能理解为少女盼望男子前来诱惑自己。

虽然说少女所期望的男子未必是君子,但是,能够有良心,也就不会做失礼之事。这样的人,必然不会放弃“媒妁之言”而做私奔之事。

少女有这样的期望,本是非常普遍的事,其可贵之处在于,即使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也绝不愿意苟且行事;即使是遇到了中意的男子,也绝不做那种私定终身乃至淫奔的羞耻之事,能够如此,才是“贞女”。

“怀春”是“思嫁”,“诱之”是“媒妁提亲”。应该是“提亲”在“思嫁”之前,诗中为什么先说“有女怀春”,然后再说“吉士诱之”呢?因为出嫁成婚是最重要的。

四、第二章讲解:

原文:林有朴樕(谱肃),野有死鹿。白茅纯(豚)束,有女如玉。

1.“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此句的直接意思是,树林之中有比较矮小的树木,荒野之中有更多可以猎获作为聘礼的鹿,而不仅仅只有麕鹿。“朴樕”是指矮小的树木。

此章所写的内容,比上一章降低了一些标准。上一章所说的“麕鹿”,应该比这一章所说的“鹿”更难得,更贵重一些。不过,在少女看来,假如得不到麕鹿之肉,能有一般的鹿肉也可以。

前来提亲的男子,是守礼的“吉士”当然好,如果不是“吉士”,那么,为人质朴忠厚的男子也好。所谓“朴樕”,其中虽然有“树林之中的小树”之意,但更重要的是,也有“朴素”之意。

质朴忠厚之人,是可以靠得住的人。这样的男子,也许贫穷一些,但是,能用一般的鹿肉作为聘礼,前来提亲,也一样是真诚有礼的做法。

2.“白茅纯(豚)束,有女如玉”:

所谓“纯”,在这里读作“屯”,有“聚集”之意,有“弄在一起”的意思。所谓“束”,是“捆绑”的意思。所谓“白茅纯束”,是用白茅把鹿肉捆绑起来。

上一章所说的是,用白茅把麕鹿之肉包裹起来,这里却说是用白茅把鹿肉捆绑起来。两相比较,前者比后者用心精细,前者比后者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恭敬谨慎。

两章的相同之处,首先在于都要用“鹿肉”,大概“麕鹿”优于“一般的鹿肉”;其次在于都要使用“白茅”。由此可知,“鹿肉”和“白茅”是必须要用的,意味着少女虽然降低了标准,但是,仍然还有原则。

“白茅纯束”,是少女所期望的男子如何,而“有女如玉”,则意味着少女虽然对男子的要求可以降低标准,却不放弃对自身要求的标准。

所谓“如玉”,是指品德美好,而不是肌肤之美如玉。经典告诉我们的是“以德相配”,而不是“以貌取人”。

降低标准,是迫不得已之事。这种迫不得已,不是出于个人私情,而是因为天下大乱,或者因为凶年荒年。

五、第三章讲解:

原文:舒而脱脱兮(西),无感(撼)我帨(睡)兮,无使尨(忙)也吠(废)。

1.“舒而脱脱兮”:

“舒”是舒缓稳重的样子,指的是少女期望中前来提亲的男子举止舒缓稳重。“脱脱”是不紧不慢的样子。

“舒而脱脱兮”,意味着少女期望着前来提亲的男子能够随着媒妁的引导前来,但是,男子没有请媒妁,而是自己前来了。

即使如此,少女也期望着前来提亲的人,能够举止稳重端庄,行为舒缓大方,而不要毫无礼仪,不要毛手毛脚,言语失态。

万一请不起媒妁,或者没有人可以派遣来做媒妁,男子亲自前来,也还勉强可以接受,但是,男子自身也应该稳重大方。

2.“无感我帨兮”:

“无”是“不要”的意思。“感”读作“撼”,是通假字,在这里有动手动脚的意思。“帨”,读作“睡”,是女子佩戴在胸前的佩巾。

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触动我胸前的佩巾”。这一句可以说比上一句所说的标准更低了一层,千万不要抢劫、胁迫,千万不要那么轻佻。

一个尚未结婚的男子,对女子如果动手动脚,那必然是轻浮之人,甚至是淫荡之人。至此,可以说,少女期望中对未来丈夫的要求降得实在够低的了。

如果一个男子连这么低的标准都达不到,那么,将来又岂会对妻子有诚心呢?女子嫁给这样的人之后,又岂能让父母放心得下呢?

3.无使尨也吠”:

这一句可谓把标准降到最低最低了。生当乱世,一个少女竟然把选择丈夫的标准降低到如此水平,读来实在令人慨叹,乃至为之痛哭流涕。

“尨”,读作“忙”,指“狗”。“吠”,读作“废”,指“狗叫之声”。此句的意思是说,“不要让狗叫唤。“

如果一个男子,丝毫无礼,就像抢劫的暴徒一样,那么,女家的主人不会出来迎接。如果主人不出来迎接,那么,就会有狗叫。

前来提亲的人,如果还有最基本的礼貌,那么,女方的父母不会不出来迎接。女方的父母出来迎接的时候,就不会让狗叫唤。

此句的意思就是,少女期望前来提亲的男子,能具有最基本的礼貌,不要让父母厌烦、惧怕,其实,也就是不要胁迫。

六、参考性译文:

野外打猎获麕肉,包以白茅作礼品。

有女及春思婚嫁,复有男士相诱引。

山林之中有小树,野外猎鹿献于女。

当用白茅捆鹿肉,女子品德美如玉。

愿其舒缓优雅来,不可触动我衣袂,莫因无礼招犬吠。

【结语】

世上人人恶无礼,内心无不有所期。即便天下已大乱,无礼就如犬与豕。

泊客不才,第一眼读《野有死麕》时,跟当代大多数人一样,以为是偷情淫诗。再自我高尚点说,是一首青年男女相亲相爱、表现纯真性情的爱之歌。

深入研读,原来关于《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的题旨,历来居然有六种之多:一说为刺时诗;一说为“贞女抗暴词”;一说为淫诗;一说为隐士诗;一说为礼仪习俗诗;一说为“山村百姓的民歌樵唱”等等。

刺时说、隐士说,胡乱攀引。不去说它。

“贞女抗暴“也颇牵强附会。很简单,前面已经是“有女怀春”了,后面还抗什么“暴“?

因此,接下来可以集中探讨“偷情淫诗“与“礼仪习俗诗”两说:

一是可以确定,男女主人翁均为贵族。“士”么,当然为“君子“。即为“君子”和“淑女”。很难想象“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可以如字面理解:“有个少女思春了,少男前来引诱她”。

二是专家已经考证了下面几个关键词。“麕“,求婚之用。“白茅”,祭祀之用。“怀春“,不是女子想老公啊,而是上古时代,女子到了官府规定的适婚年龄,适宜在春天出嫁。“诱“,非“诱惑”之意,而是有“道”、“劝导”之意。“如玉”,非仅指淑女颜如玉,而指淑女品德高尚。“舒而脱脱兮”,举止舒缓大方。“无感我帨兮”,非礼勿动。“无使尨也吠”。举止不粗野。原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乃是“有位淑女待字闺中,君子慕名前来求婚”之意啊。

当然,也有人会说,连孔子自己也是野合的产物,为什么《野有死麕》就不能是“人性率真之反映”呢?

很简单。孔子编纂《诗》,就是为了克己复礼,起到教化作用。而《诗》之所以被称作《诗经》,乃是为了让人学了,主要是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

厘清了以上关键词,再加上《诗经》的教化意用,理所当然就得出,《野有死麕》根本不是一首树林里的野合偷情诗,而是一首婚嫁礼仪习俗诗。

THE END
0.金蝉脱壳知了猴原来是头朝上抓在树枝上的,出壳时头先出来,在它使劲往外挣脱时,也许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变成了大头朝下,在即将脱壳的瞬间,它猛力挺身向上,用小手抓住自己原来的衣服,仿佛做了一个引体向上,整个身体就脱了出来,恢复了大头朝上的姿势。 知了出壳后,小爪子向上抓着,几乎不动弹。偶尔也会换一下位置,可能是jvzquC41yy}/onnrkct/ew46dhvb:s}
1.00016脱笼之刃楼晓腾沈不疼高音质在线试听酷狗音乐为您提供由楼晓腾-沈不疼演唱的高清音质无损00016脱笼之刃mp3在线听,听00016脱笼之刃,只来酷狗音乐!jvzquC41yy}/m~lqw0ipo8rkzuuoi8
2.《温柔心灵的自白》电影剧本(这不算伤害)影评“了不起!她做到了:她把所有东西都吃光了!”5.我到地铁站的时候,还差几分钟才开门……塔塔肩上披着长袍,迷迷糊糊地笑。“疯子。天都还没亮……”“疯子是一个犹太钳工的名字。我叫米沙。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居然要求别人给我脱衣服。从现在开始,我要自己脱,率先脱……劳驾。”我开始脱衣服,站在门口兴高采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6746=<91
3.重庆被虐男婴已经苏醒施暴女孩不予立案(图)李先生还对记者表示,当时是她女儿抱着小男孩在25楼阳台玩耍,但是楼下有个小狗在叫,小男孩听到狗叫后就不安静了,使劲挣扎,导致他女儿没有抱住,不慎脱手。 李先生还对记者表示,女儿现在也很后悔自己当时的举动,深有歉意,“目前她在休息,调整心态,也在看医生”。因为女儿一直哭闹,夫妻俩最后决定由妻子将女儿带往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o142741:7/28567B5::54tj}rn
4.这也是一道风景作文600字(通用30篇)“这是什么意思?”“交警呢?”“交警呢?”“对啊,那些交警都去哪了!”人们都开始连声附和起来,“交警在哪里”的喊声越来越大,分贝越来越高。“交警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过来呢。”我看着车窗外直直扯下的雨条,暗暗嘀咕道。爸爸也连连叹气:“这下上班又要迟到了!” jvzquC41yy}/{~|gpoo/exr1|y57;A6940nuou
5.小说百练:白净草原(屠格涅夫)A.科斯佳不知道脱力希卡是什么,让伊柳霞感到意外,这侧面表明脱力希卡的传说流传范围广。 B.脱力希卡不受束缚,将走遍大地,诱惑基督教徒,这些传说折射了社会酝酿着变革的现实。 C.村民们害怕脱力希卡,又在等他出现,一旦“出现”则异常恐慌,体现了村民矛盾的心理。 D.引起恐慌的“脱力希卡”原来是箍桶匠,这场闹剧隐喻着改变旧秩序的将是贫苦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587716=d328?:3A;570nuou
6.三上28、《狮子和鹿》教学设计(精选16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鹿对自己的角和脚前后不同的态度,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通过朗读,懂得看待事物不应该只注重美丽的外表,还要看实际的价值。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法分析:重在引导,愤启悱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点拨者的角色,在学生学习碰到困难的时候再适时加以引领。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jcx}wgugoprfplkvynslkcubp8<2:6;80qyon
7.重披戎装上战场为能及时消除圩堤安全隐患,刘星文经常在白天冒着摄氏36度的高温,指导督促防汛人员清除堤边的灌木杂草,奔走在圩堤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毎当看到他汗水淋漓、满是泡疹时,村干部就总会劝他进屋歇凉,但他宁可在堤上站着或到帐篷里坐会儿,也从不占用老百姓家里的风扇……正是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却真实体现了一名党jvzquC41yy}/eww0ep5kz87233pyh€4levv0496829871}7238684?d744=9;B:80unuou
8.来之不易的成果作文800字(通用43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来之不易的成果作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来之不易的成果作文800字 篇1 jvzq<84yyy4vpsx0eqs0|~tygpqv1;:4;86/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