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先生林场水源问题的纠纷已经历经十多年,个中缘由是不是要要捋一捋,看看根本原因在哪儿?
2、孙先生是怎么种树的?是怎么治沙的?如此让广大媒体纷纷站队,为孙先生抱屈。
第一点,咱也不是当事人,个中缘由只能看后缘一一揭幕
做报告的是内蒙古毛乌素生物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们在治沙种树的过程中,尝试种植过多种作物,都难以成活,最终种选择以沙柳为主的沙生灌木。
沙柳,根系发达,可长达十几米,固沙作用非常明显。且这种沙生灌木具有‘平茬复壮’的生长习性,每隔三至五年在冬季就得进行平茬,割去植物根部以上的枝条,来年就会长出更多的枝条。如果不对沙生灌木做平茬管护的话,长到六七年就会自然枯死。
为什么会枯死,自然是没那么多水源。
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他们发现这些沙生植物具备很高的热能,是生物发电的的优质原料,于是成立了生物发电厂。同时带周边农户种植、回收,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模式,形成了"造林治沙——获得生物质——新能源发电获益——反哺沙区群众造林抚育"的产业良性循环。
这种治沙模式令人叹为观止,不但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周边牧民,牧民通过植树改变了生活,增加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孙先生种树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凡能在沙漠种树几十年的,都是英雄。
但孙先生一家是孤独的,孙先生家种的树会遭到周边羊群的啃食,可能不会被周边群众理解;
这么多年来,孙先生通过种树应该积累了很多经验,什么树易成活、什么树耐干旱……之类,都应该不在话下。从孙先生的视频背景来看,很多树高大粗壮,其中有孙先生合抱不住的树,沙漠里有这样的树是不易的,可见孙先生的付出和努力。
但是在整个治沙过程中,水土函养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下,种这些树是否合适?这种高大的树木对水的需求巨大,也是孙先生应该需要考虑的。
孙先生曾说:由于缺水,这几年只能种些灌木。这其实是很科学的,治沙最应该种的就是灌木或是沙土植物。高大的经济作物确实不利沙漠水土函养。
难道治沙只能付出不能求回报吗?只能种草、种灌木?肯定不是,从内蒙附近的毛乌素治沙来看,人家也有很多经济作物。从孙先生前期种的树来看,规划是否合理,可能也是个问题。
从始至终,10年多,水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孙先生。同时与当地矿业公司一直存在着有纠纷。
从孙先生提供的文件来看,矿业公司确实是违约的,并且从煤矿开采来看,没有污染的煤矿几乎不存在。
所以这件事,矿业公司是要承担责任的,他触动了孙先生的经济利益,该赔偿要赔偿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该治理的。
这件事根归结底,从孙先生的诉求看,应该是两家公司的经济、合同纠纷。
但如果从治沙来看,通过了解其他地区的治沙经验,孙先生的治理方式好像与其他的有所区别。当然了,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
但就个人而言,真是觉得那个生物热电公司的治沙理念令人叹为观止。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