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 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在高考地理中,对林线的考查通常会结合具体的区域,要求考生分析该区域林线的特点、成因以及可能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与当地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关系。
一、林线
林线是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即森林与高山草原、灌丛或草甸的交界线。
林线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起着关键作用。低温限制了树木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降水不足则无法满足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地形地貌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坡向、坡度会改变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此外,土壤的肥力、厚度和质地等也与林线的位置有关。
1.林线的影响因素
林线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1) 温度:低温限制了树木的生长和存活。
(2)降水:充足的降水为树木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3) 风:强风可能对树木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土壤:贫瘠或不良的土壤条件不利于树木扎根和获取养分。
2.林线倒置
(1)谷地逆温: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这种原因使得森林的林线倒置,出现了森林分布下限。
(2)山坡降水: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3)地下水和冻土: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
(4)焚风效应: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5)非地带性因子:在荒漠区则状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沿湖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等地下水丰富的区域,如西北的胡杨林带。
3.林线的高度
林线的高度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林线高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1)温度:低温是限制树木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林线高度越低。
(2) 降水:充足的降水能为树木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降水少的地区,林线高度相对较低。
(3)地形:迎风坡降水较多,林线高度相对较高;背风坡降水少,林线高度较低。
(4)土壤:肥沃、深厚且排水良好的土壤有利于树木生长,能使林线升高;反之,土壤贫瘠会限制林线高度。
例如,在赤道附近的高山,林线高度通常较高;而在高纬度或干旱地区的高山,林线高度则较低。在中国,林线高度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在高考地理中,关于林线的考点可能涉及:分析某地区林线高度的原因;比较不同地区林线高度的差异及原因;探讨气候变化对林线位置的影响等。
二、林带(垂直自然带谱)
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自然带系列。
垂直带谱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坡向等因素。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不同坡向的水热条件不同,也会导致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有所差异。
例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可能会出现从热带到寒带的多种自然带;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垂直带谱相对简单。
在高考地理中,关于垂直带谱的考点通常包括:判断某山地的垂直带谱所属的地理位置;分析垂直带谱的特点及成因;比较不同山地垂直带谱的差异等。
三、林线附近的林带
林线附近的林带是处于森林分布上限边缘的带状植被区域。这一区域的林带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生态意义。树木通常较为稀疏、矮小,生长状况相对脆弱。由于接近林线,其生长受到低温、强风、土壤贫瘠等严苛条件的限制。
林线附近的林带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灌木丛
灌木丛是一种以丛生的灌木植物为主的植被群落。灌木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植物形态:灌木植株较矮小,一般在 5 米以下,多分枝,没有明显的主干。
(2)生态适应性:能适应多种环境条件,包括干旱、贫瘠的土壤、强风等较为恶劣的环境。
(3)生态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环节。
在地理分布上,灌木丛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寒带到热带,从高山到平原,都能见到其身影。
在高考地理中,关于灌木丛的考点可能涉及:分析某一地区灌木丛形成的自然原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探讨灌木丛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如开垦、放牧等)对灌木丛的破坏及保护措施等。
2.矮曲林
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它通常出现在风力增强、冬春积雪较多的地区,树木会因适应恶劣环境而变形弯曲或矮化成灌丛状,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
在北半球,矮曲林常构成森林上限,但在热带和南半球山地发育不典型。中国长白山的岳桦矮曲林是山地暗针叶林带向高山苔原带的过渡地带,其组成简单,呈单层外貌。
在高考地理中,可能会涉及到矮曲林的以下考点:
(1)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矮曲林分布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对矮曲林形成的影响。
(2)生态系统功能:探讨矮曲林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如砍伐、放牧、采药等)对矮曲林的破坏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3.针叶林
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类森林的总称。针叶林具有以下特点:
(1)树种:主要由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针叶树种组成。
(2) 分布:多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带,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较为集中。
(3)气候适应:适应寒冷、湿润或干燥的气候条件。
(4)外貌特征:林冠通常较为稀疏,层次简单。
(5)生态功能: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
在高考地理中,关于针叶林的考点可能包括其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生态价值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