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如何科学区分三大岩石图说各类地貌类型(经典!老师和文科学生一定要收藏)

在开始阅读之前,首先要知道以下几点:沉积岩绝大多数和水有关;岩浆岩则是和岩浆(地下高温“液体”)有着密切关系;变质岩则是由原来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变质”而来的,是由外界的条件所决定。

所以,如果周边是海、湖、河流之类的风景,那么该区域中可以看到的岩石种类以沉积岩为主;如果看到的是峰峦叠嶂,山岳起伏等类似风景,岩石种类就会以变质岩和岩浆岩为主了。

第二步:掂量掂量,看看颜色

沉积岩就像三明治一样,一层一层地层叠上去;而岩浆岩则是一整块,就像是熔融的“液体”冷却形成的固体,类似铁水形成钢铁的过程。所以,沉积岩的比重小,密度低。沉积岩相对颜色较浅,灰色、黄色为主。而岩浆岩,变质岩密度大,岩石是以灰黑色为主。

向下滑动查看

第三步:观察层理

沉积岩常具有层理,岩浆岩和变质岩无层理。层理的形成主要是沉积的过程中,由于水动力的条件的改变而形成的。

第四步:看看岩石硬度

岩石硬度是岩石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岩石硬度和岩石中所含的矿物以及岩石的结构等有着直接的关系。硬度是通过小刀的刻划来判断的,小刀的硬度(摩氏硬度)5-6;沉积岩中多数矿物能够用小刀刻划,硬度小于5;而岩浆岩中,硬度较大,小刀刻划不了;变质岩介于两者之间。

第五步:看岩石中的矿物

这一步主要就是对于矿物晶体进行观察;矿物与矿物联接形成了岩石;矿物晶体反映出岩石的构造。在放大镜下;沉积岩中的矿物的晶体相对来说棱角较小;磨圆度好,而岩浆岩的晶体,各晶面发育完全,晶形很好。下面的这是长石晶体:

第六步:整体评估

经过以上的5步的观察,最后可以综合进行评估,得出你想要的,进而区别开野外的三大岩类。阅读至此,恭喜你。

自然界各类岩石少说也有200多种,而且三大岩类之间的界线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存在很多的交叉之处;同时以上知识只是作为在野外肉眼的情况下进行鉴定,如果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则是要阅读更专业的书籍。

下面附赠关于三大岩的一些浅薄介绍

沉积岩

沉积岩是地球岁月的忠实记录者,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最古老的沉积岩有36亿年(前苏联科拉半岛),有生命记载的岩石年龄达31亿年(南非)。

沉积岩中的沉积记录蕴藏着地球演化和发展的奥秘。

美国羚羊谷

美国Bryce大峡谷,风化作用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显著的特征。

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化石,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西班牙沉默海滩,不同颜色的层理仿佛岩石中的“彩虹”

灰黑色沉积岩

沉积岩是野外最常见的岩石。大陆表面约有75%覆盖着沉积岩,其中最大厚度达30km(高加索地区的沉积岩),平均厚度约为1.8km;大洋底部几乎全被沉积物或沉积岩所覆盖,其厚度为0.2~3km,平均厚度约为1km。沉积岩种类较多,自然界分布最多的是粘土岩(页岩、泥岩),其次为砂岩和石灰岩,他们约占沉积岩总量的95%以上。

泥页岩(左),砂岩(右)

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主要由海洋和生物形成,也可作为化学沉淀物形成,鲕粒石、白垩、钙华石、椰壳岩等都属于石灰岩

沉积岩中蕴藏着80%的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煤等能源矿产,金属和非金属矿中的铝土矿、锰矿、各种盐矿等几乎全为沉积类型。

铁矿、磷矿绝大部分都属于沉积或沉积变质类型。

有色金属(铜、铅、锌)、非金属(重晶石、萤石)等矿产中绝大多数为沉积类型。

锰矿(左上),铝土矿(右上),金矿(左下),金刚石 (右下)

有些沉积岩本身就是多种工业原料或辅助原料。

石灰岩:建筑材料、冶金用添加剂、水泥、人造纤维的主要原料。

白云岩:建筑材料、冶金用添加剂、镁质耐火材料。

粘土岩:耐火材料、陶瓷原料、钻井液原料、吸收剂、填充剂、净化剂

沉积石英砂岩或石英砂:玻璃原料

岩浆岩

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

绳状熔岩

岩浆岩中常见的浅色矿物有石英、长石、似长石等,深色矿物主要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

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根据岩浆冷凝的位置和条件的差异,在地壳深处冷凝结晶而成的为“深成岩”,在接近地表处冷凝结晶成的为“浅成岩”, 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花岗岩属于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花岗岩是常见的以长石和石英为主要成分的火成岩

岩浆喷出地面,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其中玄武岩属于典型的喷出岩。玄武岩一般比较疏松,多孔。

冰岛具有柱状节理的玄武岩

柱状节理玄武岩

变质岩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变质岩中的矿物重结晶明显,岩石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片理构造。

变质岩中的片理构造

变质岩中往往有典型的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蓝闪石、矽线石、堇青石、 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滑石、透闪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

石榴子石(左上),红柱石(右上),透闪石(左下),蓝晶石(右下)

常见的变质岩如由方解石或白云石重新经过结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页岩和粘土经过变质而形成原解理状的板岩;由片状、柱状岩石组成的片岩,多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变质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等。

片岩(左上),片麻岩(右上),石英岩(左下),大理岩(右下)

....................................................................................................................................................................

经过地壳运动,地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类型,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地貌对于我们研究地质环境,开发矿产能源,都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今天,老胡就为大家系统的介绍一下各类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沉积在海底、湖底的水平或稍有倾斜的地壳运动的力,离开了原来的位置, 开始上升、下降, 发生倾斜或弯曲, 井发生断裂, 这叫做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可分为:水平岩层组成的地貌、 倾斜岩层组成的地貌、 褶皱岩层组成的地貌和断层作用形成的地貌等。

倾斜岩层山

01

水平岩层构成的地貌——水平山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岩层产出状态、发生多样的变化。 有的岩层虽然经过地壳运动使其位置发生了变化, 但仍保持水平状态, 由这样的水平岩层组成的地貌,多见于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区。

水平岩层山

地层的几种上升形式

断层山(岩层乃保留水平产状)

积水山

平顶山

方形山

塔形山

梯形山

环形山

墙形山

水平岩层(主要为灰岩)组成的山

水平岩层(泥岩、灰岩、砂岩)组成的柱状石峰(祁连山前)

水平岩层(白垩纪泥岩、粉砂岩为主)山(陇东庆阳地区)

水平岩层山(深切割)(太行山)

干旱地区纸片状页岩组成的水平山(甘肃北山沙婆泉)

水平岩组成的锥形山峰(贵州安龙)

巫山燕子崖

02

倾斜岩层组成的地貌——倾斜山

当地壳运动不仅使岩层形成时的上下位置发生变化,而且改变了岩层的水平状态,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时,称为倾斜岩层。倾斜岩层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不均匀抬升或下降所引起。倘若岩层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可使岩层直立。

厚层状岩石组成的倾斜山

褶曲构成的倾斜岩层

不均匀抬升 断层的一盘

倾斜山的几种形态:

一面坡山

锯齿山

叠状山

单面山

岩层垂直的山形:

厚层灰岩组成的笔架山

薄层灰岩组成的比高山

灰岩组成的万卷书山

倾斜山的特征:

同一岩层虽然遭受切割,但仍在同一平面上

植物生长受岩层控制

倾斜山的反倾向面一侧可以是水平产状

厚层灰岩组成的倾斜山(祁连山关山口里)

近水平的倾斜山(广东)

近直立的倾斜山(阿尔金山东部)

薄层与厚层岩层构成的直立山(祁连山)

灰岩直立山(湖北恩施)

03

褶皱岩层组成的地貌——褶皱山

地壳运动可以把岩层挤成各式各样的弯曲。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叫褶曲,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褶皱。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一般说来,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弯曲,向斜是向下的弯曲。岩层受挤压变形,形态十分复杂,规模一般都很大,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方向性。我国的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喜马拉雅山等大山脉都是褶皱断块山。

褶皱形成的时候,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弯曲,原生形态表现为突出的山脊;向斜是向下弯曲的原生形态表现为谷地。但在褶皱形成以后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地貌可发生变化,或被均夷为平坦地面,有时还可形成背斜构成谷地,向斜构成高地。

褶皱山

背斜向斜示意图

集中褶皱形态:

弯曲的地层

陡峻的直立背斜山

直立背斜山(祁连山后塘)

倾斜背斜山

平卧背斜山

扇形背斜山

红色砂岩构成的向斜山(祁连山前红山)

古生代地层中的倾斜向斜山

平缓向斜构造北切割为山地(北山)

褶皱地貌的特点:

背斜顶部往往破碎

植物生长受褶皱与岩性控制

褶皱地貌中的连续岩层

复杂的褶皱山

向斜山(湖北恩施)

04

断层山

岩层或岩体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破坏岩石的连续完整性而发生破裂,形成断裂构造。

岩层断裂后,如果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称为裂隙。裂隙就是岩石中的裂缝。

正断层山

垂直层面的裂隙

花岗岩体中发育的节理

沿垂直层面的节理脱落而形成的石柱(湖北巴东)

厚层岩层垂直节理风化形成的地貌

灰岩层垂直节理风化形成的地貌(湖北巴东)

劈理发育的背斜山(祁连山)

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形态多种多样,规模小的可在标本上见到,大断层可延伸数十、数百、数千公里,甚至更长。我国的大山脉,如昆仑山、北祁连山、中祁连山、秦岭、天山都分布着数百公里长的一条断裂带。

断层的基本类型:

正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逆断层: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水平方向)相对移动

断层的组合:

几条产状大致相同的正断层并列起来,沿某一方向作梯状下降,形成阶梯状断层。

两条大致平行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中间部分岩块下降,形成地堑。

两条大致平行的正断层相背倾斜,中央部分岩块上升,则称为地垒。

逆断层山

正断层山

平移断层山

褶皱断层山

断层三角面

断层山特征:

断层面平直,并有擦痕(阿拉善)

断层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弧线

断层两侧有拖拉现象

沿山前断层线植物呈线状分布

褶皱断层山(北祁连山西部)

逆断层山(宁夏)

断层三角面(当金山南)

火山地貌

火山是地壳深处大量物质喷发到地面而形成的。火山的喷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突发的,大量的火山物质爆炸式的冲入大气中,然后落在火山口附近,通常堆积成锥形火山;另一种是熔岩轮流沦为宁静地从孔道中溢出,然后沿斜坡散流开来。火山还可以分为活火山与死火山两类。

我国现在少有火山活动。但第四纪火山是很多的,尤以东部为甚。目前已发现的有东北地区106座,内蒙古自治区70座,山西12座,此外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台湾等省均有不少火山。其中白头山火山在1597年、1668年、1702年都曾爆发过;五大连池老黑山和火烧山都曾在1719-1721年喷发过。

火烧山北部裂口溢出的结壳熔岩流(黑龙江五大连池)

01

火山形态

我国常见的火山形态为岩台、火口、锥形火山。

岩台是基性岩浆沿地壳断裂带大量喷出而形成的熔岩平原和高原,如张家口北玄武岩台地等。

锥形火山与熔岩流

火口是呈漏斗状的喷出口,往往积水成火口湖,如吉林白头山天池。

锥形火山是由松散喷发物和冷却的熔岩交互成层,并堆积成高大的圆锥体,如大同火山群、台湾北部大屯火山群等。

火口湖(吉林长白山)

大同狼窝山

卧虎山(黑龙江五大连池)

药泉山(黑龙江五大连池)

东龙门山及西龙门山

火烧山(黑龙江五大连池)

老黑山(黑龙江五大连池)

笔架山(黑龙江五大连池)

锥形火山(云南腾冲)

双口火山(云南腾冲)

南格拉球山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

02

熔岩流地貌

岩浆溢出地面时,常沿地面的一定坡度流动,成大面积的片状或带状覆盖地面,形成熔岩地貌。

熔岩流

爬虫状熔岩流

象鼻状熔岩流(黑龙江五大连池)

巨型波状构造(黑龙江五大连池)

波状构造(黑龙江五大连池)

粗绳状构造

木排状构造(黑龙江五大连池)

熔岩旋涡(黑龙江五大连池)

馒头状构造(黑龙江五大连池)

喷气穴(黑龙江五大连池)

宝塔山形喷气迭锥(黑龙江五大连池)

熔岩瀑布(黑龙江五大连池)

结壳熔岩(黑龙江五大连池)

绳状熔岩构造(黑龙江五大连池)

熔岩旋涡(黑龙江五大连池)

熔岩岩块堆(黑龙江五大连池)

风化作用形成的地貌

岩石一旦暴露于地面,便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直接接触。岩石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影响下,在结构、构造上,甚至化学成分上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此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岩石由坚硬变得松散,由大块变成小块,甚至矿物也可随之破碎、分解。

这种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各种风化作用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着的,自然界中不可能一种作用单独存在。岩石成分、性质和产状不同,其抵抗风化破坏性能亦不用,因而地形形态也各异。

风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山峰(黄山)

01

花岗岩山

花岗岩,由于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多成悬崖、异峰地形,在崖下的山麓往往集聚碎石、岩块,形成岩块堆积。节理不发育的花岗岩风化后常形成馒头山和石蛋地貌。

花岗岩峰

花岗岩崖下巨大岩块堆积

花岗岩格状节理

花岗岩水平节理(北山方山口)

花岗岩球状节理(北山后红泉)

花岗岩枕状节理(北祁连玉门南)

花岗岩垂直节理(华山)

沿节理侵入的岩脉(北山红柳大泉)

突出于地层山之中的花岗岩山(阿尔金山东部北坡)

馒头状花岗岩山(北山沙婆泉东)

花岗岩块状山(北祁连红山南)

花岗岩异峰

“长城”状岩脉与花岗岩山峰

花岗岩山局部(北山方山口)

由不同期的二种花岗岩组成。暗色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浅色为斜长花岗岩。

直立岩层和二期脉岩组成的山峰(北祁连山肃北)

块状花岗岩山峰(黄山)

花岗岩块状岩峰(黄山)

干旱区花岗岩山(北山方山口)

02

层状山

由不同的岩性组成的岩层,常常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风化速度,因而在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现象,成为差异风化现象。

层状山峰

单一的岩层组成的层状山风化地貌

岩性复杂风化面凸凹不平

砂岩风化地面(敦煌)

泥岩风化地貌(土林)

由不同的岩层组成的山地(山前堆积为黄土、中山为破碎岩层,高山为坚硬岩层)(祁连山肃北)

下部松散的岩层风化后上部坚硬岩层塌落

风化作用下坚硬岩层往往形成盖层(北山北部)

厚层泥岩风化地貌(陇东)

水平岩层风化地貌(北山沙婆泉)

褶皱岩层风化地貌

03

变质岩山

坚密的变质岩地区风化地形特征是:山顶尖锐,山脊狭窄。结晶片岩页岩组成的地形,往往形成赤露的山坡,山脊向着片理或层理倾斜方向倾斜,造成复杂的梳状地形。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混合岩小露头

变质岩的局部,黑色的千枚岩,白色是肠状石英脉(北山明水)

片岩风化地貌(北山明水南)

条痕状混合岩风化地貌(北山旧井)

条带状混合岩风化地貌(北山四十里井)

片麻岩风化地貌(北山四十里井)

片岩与条带状混合岩(山脊向着片理倾斜方向倾斜,四十里井金矿北)

条带状混合岩露头(北山四十里井)

条带状混合岩峰(北山旧井东)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对地貌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地貌的形成都与流水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给有关,即使在沙漠地区也可到流水的侵蚀与堆积形成的地貌。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也可由泉水转化为地面流水。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沉积等几种作用。地面流水的侵蚀作用分别为洗刷、冲刷两种。洗刷作用是片状流水对平坦的地表面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冲刷作用是线状流水对岩石进行机械破坏使水道加深加宽的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01

暂时性流水侵蚀地貌

有无数股无固定流路的细小流水顺斜坡成片状流动的叫片流。当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时便集中到低洼的沟中流动,形成的水流称洪流。洪流不仅水量集中了,而且还有固定的流道。片流和洪流都出现在降水及雨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因此,它们都是暂时性流水。

暂时性流水所造成的侵蚀地形有切沟、冲沟、梁地、劣地等;堆积地形有冲击锥、洪积扇、山麓冲击洪积平原等。

冲沟和冲击锥

冲沟与洪积扇(甘肃肃北)

砂岩中发育的冲沟与雨蚀小洞(甘肃肃南)

黄土中发育的冲沟(陇东庆阳)

花岗岩地貌区发育的树枝状冲沟(北山)

脆而坚硬的变质岩地貌区发育的V形冲沟(甘肃阿克塞)

黄土斜坡上的切沟侵蚀地貌(天水)

厚层泥岩经流水侵蚀后形成的地貌(天水)

洪积锥(北祁连)

干旱区流水侵蚀地貌(北山)

黄土区冲沟(陇东)

黄土区宽沟(陇东)

洪积扇(祁连山前红山)

洪积扇群(北山)

02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及阶地

河流侵蚀地貌:

由许许多多的片流,洪流流动到低洼谷中,并有地下水补给,汇合成一支水源充足而且是经常性的流水——河流。为河水占据的沟槽成河床或河槽。河床是河水冲刷地壳的产物,是和河水一起发生和存在的。

我国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多条。这些河流自形成之时起,就对池表进行着削高填低作用,因此我国河流侵蚀地貌是十分发育的。

河曲

河系类型:河系的类型与地质构造和岩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分树枝状、羽毛状、平行状、格状、放射状、环状等。

河系类型:1 环状 2 放射状 3 平行状 4 树枝状

河谷是河流长期下蚀河床,在陆地上造成的一条条狭长形的洼地。它由谷底、谷坡组成。河谷根据地质构造的种类可分为断层谷、向斜谷、背斜谷和单斜谷等。

河谷示意图

各种类型的河谷示意图:1 断层谷 2 地堑谷 3 背斜谷 4 向斜谷

根据河谷的发展阶段可分为V字形河谷、河漫滩河谷和成形河谷三种。V字形河谷的谷坡甚陡,谷底狭窄成为锐角,横剖面成V字形谷谷底不平,多成为阶梯状,往往形成急湍瀑布、急流,根据它的形态特征又可分为隘谷、嶂谷、峡谷等,我国金沙江虎跳崖,长江三峡,都是举世闻名的V字形大峡谷,虎跳崖最窄处的江面宽仅40-60米,谷深达3,000米。

河漫滩河谷谷底比河床宽得多,谷底宽广而平坦,河床在谷底中蜿蜒着,涨水时谷底通常为水所淹没而形成河漫滩,同时有牛轭湖和由牛轭湖淤塞而成的沼泽或凹地。成形河谷的特征是具有阶地。

一线天出现在上游山区,谷坡近垂直、朝上看天成一线

隘谷出现在山区的深切V形谷,它由垂直或陡峭的谷坡,底部完全为河床所据

嶂谷隘谷谷坡比较开阔而且成为凸形谷坡成为嶂谷

干旱区峡谷(北山)

峡谷 (长江)峡谷谷坡较斗,是V字形河谷发展到后一阶段的谷地

成形河谷(甘肃北大河)

河漫滩河谷(长白山)

黄土高原河漫滩河谷(陇东)

瀑布,我国是一个多瀑布的国家。我国最大的瀑布是贵州安顺黄果树大瀑布,水从58米高的悬崖上飞泻下来。

瀑布是一种明显的跌水现象,是河流下蚀作用过程中碰到坚硬岩石形成的。

小瀑布(祁连山主峰东北坡)

水平岩层组成的河谷台地

岩脉形成的河谷台地

火山岩组成的河谷台地

花岗岩组成的河谷台地

阶地:

河谷在发育过程中,由于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更替,其形态是千变万化的。在地壳运动及气候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河谷形态不仅在纵剖面上呈阶梯状,而且在横剖面上也呈现阶梯状,位于谷坡上的这种台阶叫河谷阶地。每一级阶地都有一个平坦的阶面和一个陡坎。

一级阶地(甘肃阿克塞)

二级阶地(甘肃阿克塞)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的流量变小,尤其是在流速减缓时,河流的搬运力便降低;或者因入河的碎屑物大增,其含量超出河流搬运能力的限度时,则多余的碎屑物质就要发生沉积。河流的堆积物,有些堆积在河床及滨河床一带;有些堆积在河谷底上形成河漫滩;有些在河口堆积下来成为三角洲。

河心滩: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洪水期被淹没

河漫滩:现代河床以外的谷地沉积地貌

三角洲、河流在河口沉积形成的地貌

洪积扇:山口开阔地中的半圆锥形堆积地貌

景阳河(湖北始建,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长江巫峡(位于巫峡背斜南东翼, 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花岗岩地貌区的“一线天”

水平岩层组成的峡谷(甘肃肃北)

长白飞瀑(吉林)

大跌水(云南路南)

由水平岩层组成的瀑布(大兴安岭)

长江瞿塘峡

河漫滩与河心滩(广西漓江)

河漫滩

黄河龙门

镜泊湖瀑布(黑龙江)

水平岩层组成的河床与瀑布

黄果树瀑布(贵州)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溶蚀和侵蚀,崩塌的长期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可溶性岩石的存在和流水作用是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貌部位、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情况等因素也都影响着它的发育。

我国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云贵高原现阶段发育的主要为溶斗地貌,滇、桂西山区则以峰丛地貌较为发育,郁江、漓江等地区为峰林地貌典型地区。

岩溶地貌可分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属于前者的有溶洞、石芽、溶斗、溶洼、岩丘、峰林等。属于后者的有溶洞。另外我国南方红色岩系中发育这一种假岩溶地形——丹霞地貌。

岩溶地貌

01

地表岩溶地貌

溶痕是水流沿可溶性岩石表面溶蚀形成的纹理,它是溶洞的雏形。

孤峰

浅槽状溶痕(辽东)

条带状溶痕(黔南)

顺流而发育的溶痕(川东南)

溶蚀层面(广东仁化)

溶孔是碳酸盐类矿物颗粒间的原生孔隙、解离及隐节理被溶蚀后形成的小孔洞。

各种形状的溶孔

1 蜂窝状溶孔 2 海蚀溶孔 3 串珠状溶孔 4 孔洞

溶隙是水流沿节理或裂隙溶蚀而成。一般宽几厘米至数米,长几米至数十米。

溶隙(云南路南)

溶沟是碳酸盐岩表部的裂隙都被溶蚀,或溶痕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长度不一的沟槽,它一般宽十数厘米至二米,深以米计,长度不等。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两壁陡峭宽度较小深度较大的沟谷。

溶沟(湖北宜昌)

溶谷: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区的北方石灰岩嶂谷下切侵蚀和溶蚀、崩塌共同作用下而形成。

石芽是纵横交错的溶沟间残存的石脊,多呈锥状或尖棱状。云南路南石林是在晚第三纪湿热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巨型石芽,最高者达30米。

石芽

剑石(云南)

碳酸盐岩受溶蚀,侵蚀后残存的柱状体,实际上它是巨型石芽。

峰林是碳酸盐岩经受较强烈岩溶作用形成的山峰。峰林地形是热带及暖亚热带气候区的象征。形成峰林地形,碳酸盐岩要有一定的厚度。

就峰林的演化过程而言,可分为峰丛、 峰林及孤峰。峰丛是峰林的雏型或年青的峰林,基座相连;峰林是发育较成熟的阶段,呈锥状、塔状等;孤峰是峰林发育的晚期阶段。

溶峰(桂林)

溶峰:是碳酸盐岩经较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的山峰(桂林)

溶斗是集中渗流溶蚀或塌陷后形成的漏斗状地形。溶洼是溶斗进一步溶蚀和侧向扩大,并伴随地下水的作用而成,其底部继续发育落水洞或溶隙,以吸收地表水流。溶盆是地壳相对稳定条件下,溶洼进一步发展扩大构成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盆状地形。溶盆按其成因有构造溶盆、断陷溶盆、接触式溶盆。溶原是溶盆进一步演化形成,代表岩溶发育的晚期阶段。

溶蚀漏斗(湖北)

溶蚀洼地(广西都安)

岩溶形态在空间上有一定的组合规律,不同组合类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岩溶发育的特点。

溶沟-石芽:发育在岩溶演化的各个阶段和不同气候带内,有利于垂直溶淋的地区发育更完善一些。大面积发育时成为石芽原野。

石林(云南)

石屏(云南)

溶斗-岩丘:发育在岩溶演化过程中的初期或晚期阶段。由于水对岩石的溶蚀结果,形成溶蚀丘陵和洼地或溶斗,串珠状洼地可发育成谷地。洼地或溶斗常积水成池塘或湖泊。

环状岩丘洼地(云南罗平)

岩丘谷地(贵州修文)

溶洼(溶盆、溶原)-丘峰于地壳隆起的山地,在垂直渗流作用的条件下,溶斗演化呈溶洼→溶盆→溶原,岩丘进一步切割呈丘峰。

丘峰洼地(广西都安)

丘峰谷地(广西都安)

溶洼(溶盆、溶原)-峰林:峰林间有加大谷地或串珠状洼地,峰林高差亦显减小。

峰林(桂林)

峰林谷地(阳朔)

孤峰(湖北恩施,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峰林(广西阳朔)

九龙观溶峰形态(湖北巴东, 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照景岩溶峰形态,陡崖的形成与河流曲流的下切侵蚀作用有一定的关系(湖北建始, 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石林(云南路南)

石灰岩山峰(湖北建始,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石灰岩骆驼山(桂林)

石灰岩山

倾斜石灰岩山(湖北)

石柱子(湖北巴东,根据丁民雄稿绘制)

白水台 ——分布于跃水崖的石灰华沉枳(云南中甸)

峰林(兴坪)

02

溶洞

碳酸盐岩经溶蚀,形成近水平或倾斜的大型空洞,称为溶洞。溶洞是集中岩溶水流 的通道。有的溶洞因地下水面相対下降而成干洞。溶洞的发育,受岩性、构造及水流动力条件的控制。水流沿裂隙、断层、岩层层面等空隙发生溶蚀,使孔隙、裂隙等不断扩大。 溶洞中有美丽的石钟乳、石笋和石柱,有时有地下河流和湖泊。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溶洞,如北京市房山县的云水洞,宜兴县的善卷洞,广东肇庆的出来洞,贵州的观音洞,长江三峡的玄虚洞,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广西武鸣伊岭岩洞,柳州都乐岩洞,桂林七星岩、芦笛岩,云南建水燕子洞,甘肃武都万像洞等。

溶洞

滴水石:溶有重碳酸钙等成分的岩溶洞顶渗滴水流常形成各种乳状、管状灰华沉积,通称石钟乳类; 滴水至洞底形成笋状、塔状灰华沉积,通称石笋类。石钟乳与石笋连接形成石柱。另外还有石田、葡萄石、钙板等。溶洞中较大的片状水流形成的帘状或幔状石灰华沉积叫做石幔。

石钟乳(川东)

石笋(鄂西)

石笋(黔南)

石柱(桂林)

幔状灰华沉积(北京房山)

干瀑布(广西桂林)

暗河是发育及其形态受地质构造密切控制的溶洞中的流水。暗河有自己的汇水范围,在均勻状灰岩平缓褶皱区暗河常常呈树枝状。

暗河河道(湖南保靖)

暗河主河道(粤北)

仙灵洞石笋(浙江)

溶洞( 江苏宜兴)

钟乳石、石笋、石柱(柳州)

03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地貌。红色岩系多分布在向斜谷中,被流水侵蚀形成许多开阔的红色岩石盆地,盆地中的红色岩系形成假岩溶地形。山岭部分受流水侵蚀,其形态显得比较陡峻,斜坡部分受流水切割比较破碎,泻溜地形、沟壑地形、 垄岗地形发育。

丹霞地形

丹霞圆柱峰

圆柱形姐妹峰

丹霞群峰

丹霞地貌(武夷山)

近水平岩层构成的丹霞地貌(广东韶关)

丹霞山(粤北怀化)

海岸、湖沼地貌

海岸是海和陆地天然的交界线,实际上它是一条带,它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它包括在海水面高低不同的各个时间内由波浪所形成的全部地貌形态和沉积物。包括岛屿以及陆地毗连海的部分。

湖泊是长期占有陆地中封闭凹地的水体。这种凹地称为湖盆,湖盆可以是单一的洼地,也可以是复杂盆地,湖盆底部的地形和平面上的特征主要受湖盆成因影响。

海岸与潟湖

01

海岸地貌

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交界的鸭绿江口,南止于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假若沿海岛屿的岸线计算在内,海岸线总长1,8000多公里。我国海岸线,钱塘江以北海岸平直,沿海岛屿稀少,多浅滩,如苏北沿海大沙、长沙、北沙、暗沙、全家沙、部家沙、勿南沙等。除了沙岸外,我国北方也有岩石组成的海岸,如辽东半岛及山东半岛等地区。

钱塘江以南都为岩石组成的海岸,海岸线十分曲折,沿海岛屿众多。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海岸特点是港湾与岸难相交错。浙江、福建、广东的海岸多半是复杂的海湾。江 苏沿海是以冲积平原为基础的低平海岸。岸坡峭立,岸线平直的断层海岸分布在台湾东 部,珊瑚礁海岸在我国南海有广泛分布。

海蚀柱

黄海岸(江苏)

陡峭海岸

海蚀柱与浪蚀穴

岛礁岸

倾斜海岸

砾石海岸

断层海岸

海蚀崖

台湾海滨风光

海蚀崖与海蚀柱(台湾)

海南风光(海南岛)

生物 礁体受海水的溶蚀、侵蚀,出现瘠沟、溶孔(南海)

海蚀柱(辽宁旅大)

海蚀洞(大连)

02

湖沼地貌

我国是湖泊众多的国家,较大的湖泊就有900多个,比较著名的有:呼伦池、兴凯 湖、罗布泊、青海湖、纳木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鄱阳湖和滇池等。

高原湖泊(西藏 )

高山湖泊

花岗岩山丘间凹地中积水形成的小湖

河流改道所形成的牛轭湖

石灰岩被溶蚀形成的漏斗状洼地积水所形成的湖

冰蚀谷底部之冰蚀湖

盆地周围水流入盆地中心洼地所形成的湖

火口湖

新月形沙丘与月牙形湖(敦煌)

海岸和海之间为砂嘴或砂堤隔开所形成的潟湖

戈壁中的淤泥沉积的季节积水湖(北山)

草地沼泽(大兴安岭)

森林沼泽(小兴安岭)

天池(天山)

太湖(江苏)

火山口湖(广东湛江湖光岩)

鄱阳湖(江西)

滇池(昆明)

雪山地貌

雪山区的地貌变化以冰川霜冻作用为主要营力,这些高山的形态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最高一带在现代雪线以上,终年冰雪封冻,成为现代冰川带,山顶和山脊被刨蚀为角峰、刃脊,低凹部分分布着现代冰川。

这一带的下面为高山带,古冰川遗迹到处可见,如古冰斗地形和宽敞的U形谷地及各种古冰川堆积物。第三带为侵蚀、剥蚀地带, 坡积物比较多,最低为冲积、洪积形成的山麓倾斜平原带,常出现洪积扇和冲积锥。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均属这一类地貌。

雪山地貌 1 角峰 2 冰斗 3 冰川 4 U形谷 5 冲积、洪积扇

01

冰川

冰川是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大型冰体。在高纬度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冰川。这些地区,冰川刻凿着地面,形成独特的冰蚀地形,同时又把破坏下来的岩屑搬动至它处堆积。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与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在我国特别是西部有广泛的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喀拉昆仑山、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唐古拉山。慕士塔格山、 贡嘎山等山区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冰川。

角峰

冰川按其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的凹地中,是由冰斗中伸出的冰川舌形成的,规模不大,分布很广。

冰斗冰川(喜马拉雅山)

悬冰川:冰从雪盆地中流出来,急剧下降而悬挂在山坡上或悬谷里的冰川,形体短小。祁连山多见此类冰川。

悬冰川(渭干河)

山谷冰川:冰斗冰川的冰雪大量增多,大量的冰顺坡流到山谷,沿谷地流动,形成山谷冰川,它的形态象完全冻结的河流。

山谷冰川(祁连山老虎沟)

复式山谷冰川,由一条巨大的山谷冰川和汇入其中的支冰川组合而成。

复式山谷冰川(天山)

冰川表面受到热力和重力作用时,形成特殊的冰面热融地貌。

冰塔(西藏)

冰瀑布(祁连山)

冰石台(天山)

冰裂缝(天山)

冰湖(西藏 )

冰斗冰川及冰川湖(喜马拉雅山)

复式山谷冰川、角峰(天山)

冰舌(喜马拉雅山)

02

冰蚀、冰碛地貌

冰川本身具有重量,每一立方米冰川冰重900公斤,当冰层厚达100米时,冰川施加在冰床岩石上的静压强即达的90吨/平方米。冰川以如此巨大的压力从冰床上流过的时候,足以使脆性岩石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破碎。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叫刨蚀作用。

冰蚀与冰碛

冰斗:形似围椅状的冰蚀洼地,冰斗底部平坦低洼,它的三面为悬崖环绕,仅在坡基 部开着缺口。

冰斗(祁连山)

关山口(北祁连)

角峰:三个以上的冰斗同时向山顶侵蚀,山体逐渐窄小,最后形成孤独而尖锐的 角峰。

孤立角峰(天山)

角峰群(天山)

刃脊:冰蚀谷与冰蚀谷或者冰斗与冰斗之间尖锐、陡峻的山脊。

鱼脊状刃脊(天山)

鳍脊状刃脊(祁连山)

冰 川在刨蚀冰床的同时,也将破坏物运走,一旦冰川流动到雪线以下地区,冰川冰融化,以至完全消失,冰运物随之就推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

冰漂砾是被冰川搬运至远处的巨大岩块(祁连红山)

终碛是冰川前端由大量砂砾和粘土堆积形成的圆弧形垅岗

U形谷是冰川刨蚀而成的沟谷

角峰景观(祁连山)

冰川侧碛与冰斗(祁连山)

冰斗与冰川湖(祁连观山口)

干旱地区地貌

气候干旱、水系稀少、植被荒凉的干早区地貌的发育和形成,主要是由于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为风的作用准备了条件。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

干旱区残山(北山)

01

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一种特殊地貌。这种地貌的发育和形成,主要是干燥剥蚀和风力作用的结果,暂时性流水作用仅在局部地区比较显著。

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广大的西北干旱地区,这些地区山地岩石裸露,形成形状奇特的石质残山。石塔,石柱、石钻、石蘑菇、摇摆石、风蚀城堡以及石蜂窝、石窟窿等是常见的小型风蚀地形。

风蚀地形

围岩风蚀后突出地表的坚硬的岩石结核

干旱地区山形与洪积扇(祁连山前)

风蚀石林(甘肃)

风蚀城堡(新疆)

雅丹地形(甘肃疏勒河)

风蚀石钻(新疆)

岩漠( 北山)

风蚀蛋壳(宁夏)

风蚀兽石(宁夏)

天生桥(宁夏)

风蚀蘑菇

庙宇状风蚀丘(北山)

风蚀石球

风蚀石蛋(宁夏)

花岗岩风蚀塔(北山)

砂砾岩风蚀柱(甘肃阿克塞)

粘土岩风蚀墙(甘肃古玉门关)

纸片状页岩风蚀城(甘肃北山)

窟窿山(北祁连山玉门市西)

02

黄土、沙漠地貌

我国为世界上黄土地貌最发育的地区,分布面积很广,主要分布在广大西北黄土高原区。黄土分布面积约有40万平方公里,一般厚度为30-80米,最大厚度为400米, 西北厚、东南薄。黄土颗粒粒径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据观测,现在仍在进行着黄土的堆积,如华北地区,年沉积一毫米厚。据此沉积厚度,按最大厚度400米计算,我国黄土是最近40万年的年轻沉积物。

黄土地貌

黄土塬:规模巨大表面很平坦,周围有沟谷环绕。

黄土塬地貌

黄土梁:一般是由沟谷侵蚀而成,逋常分布在两条平行的谷地之间。根据梁的形态 和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平粱、斜梁、峁梁。

黄土梁地貌

黄土峁:孤立浑圆,顶部呈弯形的丘陵

黄土峁地貌

黄土川地:分布在大的河谷中,表面平坦。

黄土川地

黄土沟谷地貌按规模大小和发育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切沟、冲沟、墹或河谷。

黄土 墹

黄土被地下水机械潜蚀后,出现种种“假岩溶”现象,如黄土陷穴、黄土挢、黄土柱等,此外由于重力作用,常常发生崩塌、滑坡和泻溜。

黄土柱

黄土桥

黄土墙地貌

黄土滑坡

黄土塬与沟谷(甘肃庆阳地区)

黄土塔地貌(陇东)

两个黄土塬之间的要佥坝(陇东)

沙漠是风积地貌。我国沙漠分布面积甚广,其中最主要的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鸟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等。沙漠总面积为63.7万平方公里。

新月形沙丘:是分布最广泛的流动型沙丘,具明显的新月形特征,延伸方向和风向 垂直。

新月形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中巨大的沙山

红柳沙丘:呈圆形的独立沙包

红柳沙丘(敦煌)

金字塔形沙丘:为高大的沙丘体,脊线由顶端向四周分出,形状为多角形,有的金字塔相对高度可达500米。

THE END
0.沉积岩沉积岩是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一,在地球表面出露面积最广(75%).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逐渐被埋藏过程中又经成岩改造而成的成层岩石。 可从四个层面来理解沉积岩的定义: 1)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成层性、含化石、具沉积构造)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31363986814:54?>8a3;:8<66774tj}rn
1.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doc. 题目:试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主要特征与类型,简述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 岩浆岩:或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1、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气孔状构造: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jvzquC41okv/dxtm33>/exr1jvsm1;5421722<4726933=8232642;50ujzn
2.三大岩类的野外区分方法包含结构和反应边结构方法2: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成因来区分三大岩类(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区别 沉积岩与岩浆岩的区别: 1)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特征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 2)在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中,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等,是沉积岩所特有的,是物jvzquC41dnuh0lxfp0tfv8mm{enbq8ftvkimg8igvcomu8639:77:=<
3.岩性的描述变质作用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以及具有化学活动的流体。 又分正变岩和副变岩。 (1)正变岩:原岩为岩浆岩经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副变质岩:原岩为沉积岩经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2、变质作用类型 (1)动力变质作用:是在构造运动产生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所产生的变质作用,一般温度不高,重结晶作用不强烈,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h43=9687>80qyon
4.地质学基础知识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 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2、倾入体的产状:岩墙、岩床、岩盘与岩盖、岩株、岩基。 3、火成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4、火成岩的分类:根据二氧化硅含量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21722?43919149>436e:6=9772930|mvon
5.岩石学38.凝灰岩根据碎屑物质成分,可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岩屑疑灰岩、晶屑凝灰岩、玻 屑凝灰岩、复成分凝灰岩、熔结凝灰岩。 沉积岩 39.沉积物的来源:.母岩风化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深部来源的沉积物、 宇宙来源的沉积物。 40.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l78:78688/j}rn
6.矿物岩石学含钙硅质岩硅质灰岩本文介绍了地质学中关于矿物和岩石的基本概念,涵盖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的特性。岩浆岩按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硅质岩,如砂岩、石灰岩和硅藻土。变质岩则涉及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如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和汽-液变质,产生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8=7;;5841gsvrhng1jfvjnnu173;A>6896
7.2021造价《土建计量》岩体结构之岩石与土考点梳理!一级造价工程师如石灰岩、泥灰岩(2013)、白云岩 变质岩 形成 原岩浆岩、沉积岩经地壳或岩浆活动形成的新岩石 结构组成 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 构造组成 ①板状构造;②千枚状构造;③片状构造;④片麻状构造;⑤块状构造(如大理岩(2010)、石英岩等) (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地址特征表 jvzquC41yy}/4<80eqs0|jtlkc5ulph1zwkcc872436319=2;26129::0jznn
8.岩石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一、岩浆岩 岩浆岩的形成: 地壳下部,由于放射性元素的集中,不断地蜕变而放出大量的热能,使物质处于高温(1000"C以上)、高压(上部岩石的重量产生的巨大压力)的过热可塑状态。成分复杂,但主要是硅酸盐,并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各种其他的气体。当地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99:;:3h;3;7:55;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