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东营黄河口,种一天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随风飘摇!海藻珊瑚礁东营市海洋生物

7月23日,随着高速飞驰了一个多小时的小巴车缓缓停下,车窗外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浅滩,近处零星生长着淡红色的碱蓬草,这里便是东营黄河三角洲的海边滩涂了。

我们一行人将在这个炎日高照赛蒸笼的三伏天,穿着高筒胶靴,背着背包,任凭耳边海风呼啸,脚下泥泞打滑,向着大海的方向,徒步两公里,进行海草床修复作业。

“海草” “海藻”傻傻分不清楚

“像一棵海草,海草,随风飘摇……”说起今天的主角“海草”这首歌可能是大多数人鲜有地提到它的时刻。

什么是海草?是我们平常吃的海藻吗,还是水塘里浅浅摇曳、绿油油的水草?

这里有必要做个简单的科普——

我们生活里熟知的海带、紫菜、裙带菜等,这些都属于海藻;而真正意义上的“海草”,指的是生长于温带、热带近海水下的单子叶高等植物,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包括开花、传粉和结种等过程,都在海水中完成。

而这一棵小小的海草,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全球气候而言,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红树林、珊瑚礁一起,并称为地球上三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

或许你也和我有一样疑惑: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海草,却没有红树林那样的名气,也没有珊瑚礁那样的绚丽,同样是“三大海洋生态系统”,其他两者已逐渐为大众所知,但海草床却一直这样“默默无闻”。

难不成和武林高手一样,也会有些隐姓埋名之辈?

目的地下车后,顺着堤坝走下梯子,跟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和他的团队,向远方浅滩的中心深入。那里是山东黄河口自然保护区海草床修复项目,种植着大片的日本鳗草海草床。这个项目由厦门大学委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来具体实施。

浅的地方泥巴会没过脚面,深的地方甚至还会没过膝盖。“跋涉”约一个小时,2公里的路程也像开了0.5倍速,就这么深一脚浅一脚地扑棱着前进。

眼前的海草,也从几棵、十几棵变成几十棵,再变成这一片、那一片,最后环抱在延伸着看不到边际的远处。

能吃“碳”的海草床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

海草,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姿态扎根在这片海域。凭借极为强悍的生命力,随着季节、潮汐,连片大量繁衍而形成“海草床”,成为无数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地。资料显示,大概半个足球场面积的海草床,就可以容纳4万条鱼和5000万只小型无脊椎动物。

海南新村港海域的海草床 图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

而海草床的威力还远不止于此。我们都知道,陆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被称为“绿碳”,而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存储在海洋的过程,则被称为“蓝碳”。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海草——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在固碳方面拥有一套自己的“看家本领”:一个典型的陆地森林每平方公里只能存储30000吨碳,海草床的存碳量是陆地森林的两倍多。

海草床生态系统碳循环 示意图

研究显示,全球现存海草床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一年可吸收超过1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约3500万辆汽车一年的尾气碳排放量,占全球海洋碳封存总量的10%—15%,而且这些碳可以被完整地保存数千年。

“测定海草床沉积物中的固碳量,国际上普遍采用测定碳埋藏速率的办法。用采样器采集沉积物柱样后,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每一年对应一定的深度,这样就能测出来过去若干年之内碳的埋藏速率。”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鹭真说,长期从事海洋生态系统尤其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对其固碳能力有深刻认识,而海草床正是蓝碳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碳,又称“蓝色碳汇”“海洋碳汇”,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吸收了人类社会排放的93%的二氧化碳。海洋碳库储量是陆地碳库的20倍,是大气碳库的50倍。”

当前,陈鹭真研究团队在黄河入海口进行海草床碳汇测算:“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有水覆盖,与空气中的氧气隔绝,有机物的分解很慢。如果一个保护得很好很健康的滨海生态系统,它地下的这些碳甚至可以存储几千年。”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将服务于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评估,通过蓝碳发展增加碳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随手拿起一棵成熟的海草,自豪兴奋地给我们展示里面蕴藏的花苞,“这很像丰收的麦穗,大约有七到十粒种子在里面交错生长。”

这意味着,如果时机成熟:在这个秋天,可能一场潮汐或者大风,它就会被带到更远的海域扎根、生长,新的生命又开始不断播种孕育,进而带动更广阔海域的生态修复。

海草床严重退化如何守护海洋的“发际线”

目前,全球已知的海草种类有70余种,我国现有海草16种,主要分为南海海草分布区和黄渤海海草分布区。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海草床的总面积约为2.65万公顷。

“在东营黄河三角洲,曾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日本鳗草海草床,超过1000公顷。然而,入侵的互花米草严重侵占了海草的生长环境。2019年8月来袭的超强台风利奇马,则对东营黄河三角洲日本鳗草海草床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周毅研究员介绍说。

海草床虽有如此“强悍”的固碳能力,却是海岸带地区消失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由于大多生长在近岸海域,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如海水养殖、船舶运输、码头建设、海水污染等因素干扰;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经消失。

随之而来的,就是近海环境不断恶化,海草床特有的海洋生物生物量同时也在大幅度减少。如何科学地修复与重建海草床,保护海草床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提升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碳汇效益,实现可持续性平衡发展,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生态课题。

“承包”修复不易

海底“植发人”探索不止

厦门大学BLUE-CARE项目组在野外开展海草床蓝碳监测工作

2019年开始,周毅团队就开始对东营黄河口进行生态修复。如今5年过去,这里的海草床已经累计超过150公顷。

每个季节,他们都会来到这里,像医生”查房问诊”一样,例行开展一些检查工作,包括采集土壤样本、标记海草生长等等,同时会继续探索未知区域,置于流沙、潮汐的危险境地,也是常有之事。

收集海草生长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以及海草

作为海底的“植发人”,周毅研究员谈到了当初产生“种海草”想法的契机:“当初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乘船开展研究工作时发现,船下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海草,非常漂亮,有人在水边钓鱼,一钓一大串,当时就很让我羡慕。”

在周毅团队中,包括1位副研究员、1位助理研究员、2位博士后、2位在读博士、多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这样配置的“种海草”的队伍,着实让人钦佩。

一脚泥一片海草

大海的生机是终极的浪漫

“自然为主,人工为辅。”周毅研究员说,对受损海草床需要采取贴近自然的修复方式,“栽海草是个技术活,栽深了海草会因根部缺氧而死亡,栽浅了容易被海浪冲走,要保证海草成活率,讲究一个‘慢工出细活’。“

借助人工手段能尽可能加快修复速度,大约把10粒左右的日本鳗草种子,像包元宵一样包进泥里,再通过人工播种的方式,用机器精准快速“注射”到浅滩待修复的海域种下。

工人师傅两人一组,一人负责分草,另外一人负责种植。海草必须保持鲜活,成活率才高。“海草种植机械化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大家也都在做。”周毅研究员说。

一脚下去一个深坑,每天穿行10公里泥沼,一天可以种下15万株海草……从单株扩展到海草床,让海底“复绿”,沿着水波的方向看,已经有大片海草随着风浪起伏摇曳。

山东鳗草和日本鳗草混生区域 实景资料图

近年来,中国通过激励措施,引导各沿海地区扭转海草生态系统的退化。

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周毅团队为例,他们发明的根状茎绑石法和泥丸播种法,已经授权了国家发明专利。其中,这种“泥丸播种”的方法,在国际上相同领域也属于领先水平。针对海草退化机制、海草碳汇、海草抗逆性状等等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突破进展。

拯救海草床需要全民参与,对于国家、企业、每一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热爱海洋的人来说,种海草如同“植树造林”一样。

在蔚蓝的海水中,随风浪舞蹈的海草生态,和大海共同向好成长,何尝不是一种人类与地球共同创造的浪漫。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在海底跳舞的海草是地球“生态哨兵”地球新浪财经地球上最早的植物都是从海洋“登陆”的,到了恐龙时期,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一部分又“迁移”回海洋,逐步演化成现在的海草。 一来一回,海草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和我们熟悉的大多数植物一样,海草有根、茎、叶、叶脉,会进行光合作用,主要通过根来吸收养分。对了!海草会开花,是地球上唯一生活在海水中的显花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98/345eql2kpcszw€f557615B3ujvsm
1.【人民日报】16年,种下2万多亩“海底草原”随着身体的下潜,水下的景象映入眼帘:海草随波摇曳,一簇簇、一团团,向远处延展;拨开草细细瞧,底下“宝贝”真不少,海螺、蟹、贝……张沛东拿着防水纸,观察一番,记下海草最新生长状况。 海草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一种或几种海草连片生长,共同形成广袤柔软的“海底草原”,即“海草床”。 jvzq<84pgyy/q~h0gf{/ew4424:02@5:1e?2c:68::=0rjlg0jzn
2.守护“海底草原”,织密海底生态“一张网”地方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海草盖度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形成了“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渔业经济增效双赢。 海草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一种或几种海草连片生长,共同形成广袤柔软的“海底草原”,即海草床。海草床与jvzq<84yyy4ukkjv0et0ew4Kpuzbp}4nqegm1;5472<0v;5472<22h<:29;:;7mvon
3.守护海洋之肺:能吃碳的海草床海草起源于陆地被子植物,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也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与陆地高等植物相比,其种类极其稀少,全世界共发现6科13属74种,中国有4科9属16种,由一种或多种海草组成的大面积连续成片的植物群落称为海草床。 jvzquC41yy}/eqnpc/yil7tti0io1mvpj1814<4341751mjvckr`497534753=6450nuou
4.中国教育发布:今天,为海洋发声!2021年6月8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科研人员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把科研论文写在蔚 jvzquC41yy}/lxz0gf{/ew4kphu03:=;1594993jvo
5.总台记者带你探秘丨海草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是三大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海草是一种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环境的高等植物,也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生活于热带、温带近岸海域或滨海河口区水域中。由单种或多种海草主导的海草生态系统,我们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3775=<4428499;:67=6;
6.不可或缺的“海洋之肺”——海草床“家底”摸清今年年初,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我国近海重要海草资源及生境调查”结题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全国沿海海草资源“家底”信息,向海草床保护与修复方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海草不是海藻 海草起源于陆地被子植物,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与陆地高等植物相比,其种类极其稀少,全jvzquC41ykqj0jsvrgjjc7hqo1gsvrhng/893B858/822
7.守护海洋“发际线”!如何拯救濒临崩溃的海草床?在那深邃而神秘的海洋世界中,海草床宛如一片被遗忘的绿洲,承载着无尽的生态奥秘与重要意义。海草,作为唯一能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建起的海草床生态系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不仅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温馨家园,更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所在。然而,如今这片宝贵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jvzquC41yy}/zrfplkiikwf0eqs0uyjekcr0fnyckne67@6:70nuou
8.《中国常见海洋高等植物图鉴》(刘涛)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国常见海洋高等植物图鉴》,作者:刘涛,出版社:海洋出版社。最新《中国常见海洋高等植物图鉴》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常见海洋高等植物图鉴》,就上当当网。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r{tfwez/c|uzArxpf~hvakj>4?>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