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纬地区和高山、高原地区,形成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冻结土层,称为冻土。
2、分类
(1)冻土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融冻,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季节性冻土。
(2)永久冻土,又叫多年冻土,指至少连续冻结两年以上的土层。多年冻土根据冻结情况,又可以分为活动层和永冻层。
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活动层。夏季融水使土壤富含水分,植物是可以在上面生长的。下层常年处在冻结状态,叫永冻层。
3、分布
世界上冻土总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大陆面积的25%。
多年冻土覆盖了1/4的陆地,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北半球冻土分布面积最大,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其中俄罗斯和加拿大是冻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我国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的第三大多年冻土国,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地区、西北高山区及青藏高原地区。其中,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占我国多年冻土总面积的70%。
4、影响冻土厚度的因素
(1)纬度越高,冻土层越厚
随着纬度越高,气温越来越低,永久冻土分布范围也更广。
上层的活动层也逐渐变成永冻层,所以永冻层的厚度越来越大,深度逐渐变浅,向地表不断“生长”。
(2)海拔越高,冻土层越厚
高山、高原地区,多年冻土的厚度主要受海拔控制。一般来说,海拔愈高,地温愈低,冻土层愈厚,永冻层顶面埋藏深度也较浅。
5、冻土的影响
(1)对地貌的影响——冻土地貌
冻融作用:是指冻土层中的水在气温的变化影响下,使土层反复冻结融化,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破坏、扰动和移动的过程。
由冻融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称冻土地貌。
冻融风化:冻融是指土层由于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和升至零度以上而产生冻结和融化的一种物理地质作用和现象。由于温度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冻土层发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这一过程成为冻融。
冻融的危害:冻融灾害给安全运输、道路养护、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2)对植被的影响
尽管冻土区气候严寒,但冻土之上,并非寸草不生。
永久冻土层之上是活动层,到了夏天是会解冻的,融水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北极冻土之上的植被类型是苔原带或冰原带,广泛分布着垫状草本植物、矮小灌木和耐寒花卉,并以苔藓、地衣为主。植被能够在短暂的夏季迅速生长、繁殖,在冬季来临时进入休眠。
在活动层较浅的地区(例如环北极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退化导致的地下冰融化,会向地表补充大量水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在活动层较大的地区(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退化会导致更多的土壤水分下渗,地下冰融化对土壤水分补充的水分也难以被植物吸收,所以会导致植被退化。
冻拔现象(可以拔石头、树木、桩基)
如冻拔树:在纬度高的寒冷地区,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由于土壤结冻膨胀而升起,连带植物抬起。至春季解冻时,土壤下沉而植物留在原位造成植物根部裸露死亡。
6、问题探究
由于冻土的季节性的一冻一融(温度低于0℃冻,高于0℃融)现象,会对地表和地下的人类设施造成破坏,常考到是冻土对建筑和交通的影响。下图是由于冻融现象使得路基遭到破坏,路面坑洼不平。
【答题模式】
冻土会对建筑和交通产生破坏,我们就要想办法减少这种破坏。从冻土冻融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是地下有水,二是低温高温季节交替变化。所以治理措施也主要是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想办法减少地下水对路面的影响,比如下图的抬高路面,使路面远高于两侧地面,再比如在冻土地带架设桥梁。
路面远高于两侧地面
冻土地带架设桥梁
二是对地下温度的控制,如使用片石通风路基、使用通风管路基、使用热棒等。
通风管路基
热棒
押题冲刺
(2023·新疆乌鲁木齐·统考一模)意大利在阿尔卑斯山北坡清除了部分原生植被,修建斯泰尔维奥滑雪场。十几年后滑雪场附近出现冻土融化坍塌,形成洼地,其中位于滑雪道下方的洼地扩大速度最快。下图为斯泰尔维奥滑雪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斯泰尔维奥滑雪场雪道布局合理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处西北风迎风坡,降雪量较大②地处阿尔卑斯山北坡,阴坡积雪期长③临近西欧发达国家,客源市场广④滑雪时游客面朝北方,避免阳光影响视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斯泰尔维奥滑雪场附近洼地的形成过程是( )
A.人类活动—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全部融化一冰川刨蚀地表
B.气候变暖一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全部融化一地表热融沉降
C.人类活动一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融化一地表热融沉降
D.气候变暖一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融化一冰川刨蚀地表
【答案】1.D 2.C
【解析】1.滑雪场需要有良好的积雪条件,读图,结合纬度和滑雪场位置信息可知,该地地处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西南风迎风坡,西风经过湖面带来水汽,降水丰沛,①错误;阿尔卑斯山北坡是阴坡,气温低,积雪时间长,②正确;由于雪面反射率高,在阴坡建滑雪道,有利于运动员滑雪时避免刺眼的阳光,④正确;滑雪道相对欧洲市场尺度特别小,市场不能作为雪道布局的影响因素,只能作为滑雪场选择的区位因素,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十几年后”尺度较小,主要是滑雪场频繁的人类活动释放废热,会导致滑雪场附近出现冻土局部融化坍塌成洼地,地表热融沉降。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滑雪场雪道的布局。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2023·福建漳州·统考模拟预测)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密切相关。贵州省安顺市花江大峡谷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下图示意当地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据此回答问题。
3.花江大峡谷土壤有机碳含量表聚现象明显,是因土壤表层( )
A.淋溶作用较弱
B.孔隙小下渗慢
C.植被凋落物多
D.人类活动频繁
4.花江大峡谷1100米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
A.土壤透气性好
B.有机质分解慢
C.高山草甸广布
D.季节性冻土多
5.调查发现,重披绿装后的大峡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B.温差减小,风化作用减弱
C.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增强
D.植物生长,消耗有机碳多
【答案】3.C 4.B 5.D
【解析】3.据图文材料可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大峡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A错;一般土壤表层疏松、孔隙较大,有利于下渗,底层紧实、孔隙较小,不利于下渗,B错;植被凋落物主要集中在表层,且表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有利于凋落物腐殖质积累,C对;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存在差异性,会导致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多或减少,D错。故选C。
4.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透气性好,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易被植物体吸收固定或淋溶流失,使得土壤表层中有机碳减少,A错;温度越低,土壤水分蒸发越慢,湿度越大,有机质分解越慢,大量植被凋落物腐殖质积累,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越大,所以花江大峡谷1100米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达最大值的原因是:与其他海拔高度比,温度较低,有机质分解慢,B对;花江大峡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1100米不会出现高山草甸广布和季节性冻土,CD错。故选B。
5.据题干“重披绿装”可知,花江大峡谷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固定大量有机碳,使得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D对;植被恢复后,水土流失情况得到缓解,A错;风化作用强弱与有机碳含量大小无关,B错;植被恢复,可能使降水量略有增加,淋溶作用略增强,但不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C错。故选D。
【点睛】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的在土壤表层富集,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土母质、水、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有选择的被植被吸收;植被吸收腐殖质和营养元素储存在体内,进而被动物吸收;植被和动物的生物残体被分解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循环促进土壤的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2023秋·河北邢台·高三统考期末)勒拿河发源于西伯利亚中南部的贝加尔山脉,向北流入北冰洋,流域内多年冻土广布。观察发现,近几十年来,勒拿河冬季径流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图 1示意勒拿河流域位置,图2示意该流域气温、降水与流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勒拿河5~6月( )
A.以降水补给为主
B.易出现凌汛
C.含沙量最小
D.水温最高
7.勒拿河6月流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 )
A.降水量增多
B.地下水补给量增大
C.积雪大量融化
D.湖泊解冻
8.勒拿河流域降水量小于黄河流域,但径流量却是黄河的两倍,其原因有( )
①地下水补给量大②流域面积大③蒸发、下渗量小④冻土融化补给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6.B 7.C 8.B
【解析】6.勒拿河位于西伯利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含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由图可知,流域内降水在7~8月较多,但流量峰值出现在6月,说明5~6月的流量不是主要来自于降水补给,A错误;勒拿河纬度高,河流冬季封冻,流动方向由低纬流向高纬,5~6月气温回升,低纬度河段先解冻,高纬度尚未解冻,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时,可形成凌汛,B正确;5~6月流量大,含沙量大,C错误;7~8月气温最高,水温最高,D错误。故选B。
7.由图可知,流域内降水在7~8月较多,但流量峰值出现在6月,说明5~6月的流量不是主要来自于降水补给,A错误;地下水补给常年较为稳定,B错误;通过流量曲线判断径流量在5月开始增加,5月份后气温开始高于0℃,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可知,5月份后,气温升高,积雪融水融化,流量增大,C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湖泊不是勒拿河主要的补给水源,D错误。故选C。
8.由所学知识可知,冻土融化和地下水补给的水量较小,对河流的水量影响较小,①④错误;由图中勒拿河经纬度跨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勒拿河流域面积大,②正确;勒拿河纬度高,流域内冻土广布,蒸发、下渗量小,③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①④错误,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大气降水(雨水)补给、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文特征:流量、结冰期、汛期、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水能、凌汛、流速。凌汛的条件:河流有冰期,流动方向低纬流向高纬。
9.(2023·山东潍坊·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校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河流侵蚀和搬运作用下,从陆地迁移至海洋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河流有机碳包括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有机碳(DOC)则主要来自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沉积物和冻土的溶解搬运,其浓度与地表水及地下水流量密切相关,而颗粒有机碳(POC)主要来源于流水冲刷剥蚀、土壤淋滤等。叶尼塞河,是北冰洋淡水贡献率最大的河流,整个流域每年有6个月以上时间被冰雪覆盖,多年冻土覆盖率高达90%,仅部分南部区域不发育多年冻土。图左、图右分别示意叶尼塞河DOC和POC年输出量及其季节分配状况。
(1)阐释多年冻土对多年冻土区河流DOC输出量的影响。
(2)分析叶尼塞河DOC、POC输出量春季大的原因。
(3)推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叶尼塞河等北极地区河流输出有机碳中DOC、POC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1)多年冻土区土壤冻结,阻碍水流及其中的DOC向深层渗漏,使DOC在表层土壤和地表水中富集,导致多年冻土区DOC的输出量较大。
(2)叶尼塞河纬度较高,流域内冰雪覆盖,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流量最大;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积雪融化对土壤的淋滤作用较强,POC浓度增大;春夏季节气温升高,冻土融化,活动层增厚,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的有机碳增加,DOC浓度增大。
(3)北极地区河流输出有机碳中DOC增加、POC较稳定;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融化,活动层增厚,溶解有机碳增加,DOC输出量增加;POC主要来自于河流冲刷,输出量变化较小。
【分析】本题以叶尼塞河DOC和POC年输出量及其季节分配状况图表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冻土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水文特征、全球变暖对区域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DOC溶于河水之中,而河水水分的支出主要是蒸发和下渗,冻土中的水分会使土壤冻结,阻止地表水下渗,所以多年冻土区土壤冻结,阻碍水流及其中的DOC向深层渗漏,使DOC在表层土壤和地表水中富集,致使DOC在河流水中富集,导致多年冻土区DOC的输出量较大。
(2)颗粒有机碳(POC)主要来源于流水冲刷剥蚀、土壤淋滤,叶尼塞河纬度较高,冬季时流域内积雪多,春季时气温回升,春季河流量大,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积雪融化对土壤的淋滤作用较强,POC浓度增大;春季气温回升河流解冻,季节性冻土解冻,活动层增厚,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解的有机碳增加,最终导致在春季时DOC浓度增大。
(3)全球变暖会导致叶尼塞河等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加剧,土壤水分增加,导致溶解有机碳增加,DOC输出量增加;POC主要来源于流水冲刷剥蚀、全球变暖对河流径流量影响较小,所以POC输出量变化较小。
如果说山川是地球伟岸的骨骼,
那么河流便是地球奔腾的血液。
长江(图源@摄图网)
波澜壮阔的长江黄河,
宽广神秘的亚马孙河,
奔流不息的尼罗河
黄河(图源@摄图网)
亚马孙河(图源@Peru Resources )
侵蚀、搬运、沉积,
不同类型的河流塑造了
完全不同的神奇世界!
(图源@摄图网)
01
-什么是河流-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
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
线形天然水道。
是陆地上最活跃,
最有生气的侵蚀、
搬运和沉积地质营力。
(图源@摄图网)
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
并形成复杂的
干支流网络系统,即为水系。
通常可分为
树枝状水系、扇形水系和
格子状水系等。
中国水系分布
树枝状水系是
水系发育中最普遍的一种类型,
干支流呈树枝状。
一般发育在抗侵蚀力较一致
的沉积岩或变质岩地区。
如西江(珠江水系干流之一)
上游接纳柳江、郁江、桂江等支流。
珠江(图源@摄图网)
扇形水系是干支流组合而成的
流域轮廓形如扇状的水系,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如海河水系。
海河(图源@摄图网)
格子状水系由干支流
沿着两组垂直相交的
构造线发育而成,
如闽江水系。
闽江(图源@摄图网)
不同类型的河流,
在河道的几何形态、
横截面特征、坡度大小、
流量、沉积负载、地理位置、
发育阶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
(图源@摄图网)
按照地形及坡降,
可将河流分为
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
(底图源@摄图网)
按河流发育阶段,
又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
老年期河流。同一河系,
上游可属幼年期,
中游属壮年期,
下游则属老年期。
(底图源@摄图网)
根据拉斯特(Rust,1978)
的划分方案,河流被分为
顺直河、曲流河、
辫状河、网状河四种类型。
该方案目前最被认可,
其中以曲流河和辫状河分布最广,
而顺直河和网状河较少见。
02
-曲流河沉积-
作为最常见的河流类型,
曲流河是研究程度
最高的一类河流。
曲流河(图源@摄图网)
根据次一级环境及其
沉积物特征的不同,
曲流河主要亚环境类型可分为
河床、堤岸、河漫以及
牛轭湖四个主要亚相。
河床亚相主要包括
河床滞留沉积和
边滩沉积两个微相。
河床中流水的选择性搬运,
使细粒物质被悬浮和带走,
而将上游搬来的或就近
侧向侵蚀河岸形成的砾石等
粗碎屑物质留在河床底部,
集中堆积成不连续的透镜体,
为河床滞留沉积。
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
(point bar)沉积是
曲流河中最重要的砂体类型。
河水在前进过程中
不断对外岸进行冲刷,
又由于横向环流将河流中
搬运物带至内岸沉积下来,
形成了以侧向加积为主的沉积特征。
边滩(图源@Jean-Christophe BENOIST )
边滩下部靠近河心处,
沉积颗粒较粗(以砂粒为主);
上部远离河心,沉积物较细。
边滩厚度近似于河床深度,
河道宽、弯曲度大,
边滩发育越宽阔,反之亦然。
边滩剖面结构(图源@文献[1])
堤岸亚相作为河流相的顶层沉积,
垂向上发育在河床沉积的上部。
其岩石粒度较细,
类型简单,以小型交错层理为主。
主要包括的微相为
天然堤和决口扇。
天然堤(Natural levee)是
由于洪水期河水漫越河岸,
当河水流速降低时,携带的
大量悬浮物质在岸边
很快沉积下来所形成。
天然堤主要分布于曲流河道两岸,
沉积物粒度细于边滩,
粗于河漫滩,内部主要发育
小波痕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等。
顶面代表了最大洪水期
所到达的水位高度。
(图源@文献[2] )
在高水位时,洪水冲决天然堤,
在堤岸靠平原方向的斜坡上
形成树枝状水系的扇状堆积物,
即决口扇(Crevasse splay)。
决口扇沉剖面上呈透镜体状,
厚度一般从十几厘米到几米,
粒度常比与之相连的堤岸沉积要粗。
决口扇示意图(图源@文献[3] )
河漫亚相位于天然堤外侧,
地势低洼、平坦,洪水泛滥期间,
水流漫溢天然堤,流速降低,
使河流悬浮沉积物大量堆积。
根据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河漫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滩、
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沉积微相。
其中,河漫滩(floodplain)
作为曲流河沉积体系中重要的部分,
是河床外广阔的滩地,
平水期无水,洪水期被水港没。
特点是其沉积物二元结构鲜明,
下部由较粗大的河床冲积物
(主要为粗砂和砾石)组成,
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的
较细的河漫滩堆积物
(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组成。
牛轭湖亚相(Oxbow lake)
属废弃河道沉积。
曲流河道在发育过程中,
由于截直作用或冲裂作用,
可以使某一段河道或
整个河道废弃,
从而形成牛轭湖沉积或
废弃河道沉积。
牛轭湖形成
03
-辫状河和网状河沉积-
辫状河( braided river)
的河道宽而浅,频繁迁移,
游荡不定,也称作游荡性河道。
辫状河(图源@Andrew Cooper )
辫状河具有的
强烈侵蚀性和快速迁移性,
一旦发生决口,
河道便直接改道,
堤岸沉积和决口扇沉积
很难被保存下来。
心滩( mid-channel bar)
是辫状河河道中的
标志性地貌单元。
狭义的心滩是指在正常情况下
(平水季节)露出水面的
河心洲(滩、岛)。
辫状河与心滩(图源@文献[4])
广义的心滩则是泛指
辫状河河道内的所有
一定规模的正向地貌单元,
即包括河心洲在内的各类砂坝:
纵向砂坝(Longitudinal bar)、
横向砂坝(Transverse bar)、
斜列砂坝(Diagonal bar)。
网状河(anastomosed river)
是多河道高弯度河流,
一般来说其河道坡度小,
水流能量低,
河流的侧向迁移能力弱。
因此沉积环境较稳定,
各沉积相在垂向上增生、叠加。
网状河(图源@SpringerLink)
就网状河的沉积环境来说
可分为河道沉积和湿地沉积。
河道沉积沉积物以砂为主,
结构以跳跃组分为主,
构造上具有槽状交错层理,
平面上呈带状、网状,
剖面上砂体厚、窄,
呈多层叠置的透镜状。
湿地沉积物以富含
泥炭的粉砂、粘土为主,
类似于沼泽的沉积环境。
整体上网状河具有
“泥包砂”的沉积特征。
(图源@摄图网)
参考资料:
[1] Ernenwein, Eileen. (2002). Establishing a method for locating buried Oxbow Lake deposits us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Sacramento Valley, California [microform] /.
[2] Cannon, Charles. (2015). Landforms along the Lower Columbia River and the Influence of Humans.
[3] Burns C E , Mountney N P , Hodgson D M , et al. Anatomy and dimensions of fluvial crevasse-splay deposits: Examples from the Cretaceous Castlegate Sandstone and Neslen Formation, Utah, USA[J]. Sedimentary Geology, 2017, 351(APR.15):21-35.
[4] Schuurman F , Marra W A , Kleinhans M G . Physics-based modeling of large braided sand-bed rivers: Bar pattern formation, dynamics, and sensitivity[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arth Surface, 2013, 118(4):2509-2527.
[5]钱宁. 关于河流分类及成因问题的讨论[J]. 地理学报, 1985, 000(001):1.
[6] 朱筱敏. 层序地层学[M]. 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7] 王良忱, 张金亮.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M].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USGS、NASA、TCT、YouTube、维基百科、搜狐、百度百科等
试题链接
曲流分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前者常出现在地形开阔区域、而后者常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地区。下左图为自由曲流,下右图为深切曲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流水下蚀 ②流水侧蚀 ③流水堆积 ④溯源侵蚀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自由曲流演变为深切曲流的内力作用主要是( )
A.岩浆活动 B.流水下切
C.地壳下降 D.地壳抬升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自由曲流是在平坦开阔的地方,经凹岸侵蚀(侧蚀),凸岸堆积形成的弯曲河流,所以与自由曲流形成相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侧蚀和流水堆积,②③正确、①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自由曲流演变为深切曲流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抬升,使流水下切加强,进一步将曲流深深嵌入地表以下,成为深切曲流,D正确、AC错误。流水下切是外力作用,B错误。故选D。
【点睛】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下图示意某地区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尺八湖最可能发育在哪个地形区( )
A.横断山区 B.洞庭湖平原
C.黄土高原 D.塔里木盆地
4.以下哪一种地貌与牛轭湖形成的地质作用相似(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冲积扇
【答案】3.B 4.A
【解析】3.结合图中长江信息排除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CD错。区域河曲发育,多牛轭湖,表明区域地形平坦,最可能位于洞庭湖平原,而非横断山区,A错,B正确。故选B。
4.牛轭湖是河流裁弯取直形成,受河流侵蚀(侧蚀)的影响形成,峡谷受流水下切侵蚀形成,A正确。三角洲、河漫滩平原以及冲积扇主要受流水堆积形成。故选A。
【点睛】河流地貌一般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如“V形谷”,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如山前洪积扇(或称为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江心洲、三角洲等。
5.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的侧蚀拓展B.滑坡体堵塞的作用
C.上游来水量加大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
6.Ⅰ阶段,新形成在河流左岸的河漫滩( )
A.在洪水期不会被淹没B.由河流快速下切而成
C.在河流凹岸侵蚀而成D.由坡面径流侵蚀而成
【答案】5.B 6.C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与Ⅲ阶段对比可知Ⅱ阶段发生了山体滑坡,巨大的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蓄水增多,所以河面变宽,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成因,读图可知,与Ⅱ阶段相比Ⅰ阶段河流凹岸滑坡体部分被侵蚀,被拦蓄的河水下泄,在被侵蚀滑坡体附近形成新的河漫滩,在洪水期会被淹没,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我国西南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我国西南地区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岩石断裂发育明显,易于出现滑坡;该区域气候干湿季分明,旱季风化作用强,山地地区碎屑物质多,夏秋季节多暴雨,流水作用强,易形成泥石流;山区乱砍乱伐现象严重,植物固坡作用差,加剧了滑坡、泥石流发生几率。
江心洲,江河中的沙洲岛,由河漫滩相和河床相沉积形成的。它是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湖岛”是指在拥有与河道隔离的独立水体的江心洲。下图1示意亚马孙河支流内格罗河某典型“湖岛”的发育过程,下图2示意“湖岛”剖面形态,“湖岛”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一般的江心洲相比,“湖岛”的形成反映出当地( )
A.降水量少 B.适宜森林生长
C.沙源不足 D.河流常年泛滥
8.形成“湖岛”的河段( )
A.落差大 B.水流缩窄
C.基岩裸露 D.流速较慢
【答案】7.C 8.D
【解析】7.该地位于亚马孙河流域,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较大,A错误;不能反映湖岛适宜森林生长的信息,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江心洲是江心滩不断增大淤高形成的,说明江心洲形成的河道泥沙含量较高,沙源丰富,而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泥沙沉积较少,说明沙源不足,C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上覆盖着季节性被洪水淹没的洪泛森林”可知,河流为季节性泛滥,D错误。所以选C。
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岛是在沙洲的尾端泥沙沉积形成,说明河流流速较慢,以沉积作用为主,D正确;河流落差大、水流缩窄,都会导致河流流速加快,不利于泥沙沉积,AB错误;未反映基岩的相关信息,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江河中的沙洲。由河漫滩相和河床相沉积而成。它是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有的江心洲高出平水位以上,洪水泛滥时顶部盖上悬移质泥沙;有的江心洲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它们都比心滩稳定,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江心洲不断下移。如长江下游的太平洲、长江口的崇明岛、湘江中的橘子洲等
黄河下游滩地面积广大,有100多万居民在此居住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居民在主河道和滩地之间修筑了生产堤(如下图)以保护生产。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生产堤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级悬河”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危害极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黄河下游滩地的地貌类型是( )
A.河漫滩B.洪积扇 C.河流阶地 D.河心洲
10.“二级悬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下游河道有水少沙多的特点②生产堤加大了径流量的季节变化③生产堤限制了泥沙淤积范围④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减少了来水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9.A 10.C
【解析】9.滩地位于黄河大堤和主河道之间,是黄河汛期河水漫过导致泥沙淤积形成的,属于河流地貌中的河漫滩,A正确。洪积扇位于山前地区,河心洲位于江心地区,河流阶地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BCD错误。故选A。
10.黄河水少沙多,含沙量高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下游河道容易发生淤积抬高,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在拦截泥沙的同时也减少了下游河道的来水量,刘家峡、龙羊峡、三门峡等干流大型水库的运用削减了进入下游的洪峰流量,使水沙关系更不协调,水沙过程错位,加重了下游的淤积;生产堤的修建使中、小洪水漫滩范围仅限于生产堤内,生产堤外的滩地很少有机会受到淤积,加速了“二级悬河”的发展,①③④正确。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受制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生产堤不能加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②错。故选C。
【点睛】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又称“地上河”。流域来源于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较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了防止水害,两岸大堤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河漫滩是河岸以泥沙沉积物为主的河流地貌类型。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平原地区河流的河漫滩位置与水位关系示意图。不同时期河漫滩沉积物粒径大小不同,其中图中Ⅲ层沉积物粒径最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河流的河漫滩沉积物特征主要反映了( )
A.气候的冷暖干湿B.植被的不断演替
C.其下游的泥沙运动D.河床形态的变化
12.据此推断沉积物Ⅲ层所在时期,该地曾经可能发生( )
A.严重旱灾B.极端低温 C.特大洪水 D.河流改道
【答案】11.A 12.C
【解析】11.平原地区河漫滩沉积物粒径大小主要受水量大小影响,而我国东部地区河流补给方式以大气降水为主,因此水量大小受气候变化的影响,A正确;河漫滩沉积物主要受水量大小影响,植被演替和河床形态对其影响较小,BD错误;下游泥沙运动不会影响河漫滩,C错误。故选A。
12.由文字信息可知,Ⅲ层沉积物粒径最大,反映当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强,说明当时河流水量极大,极有可能出现特大洪水,C正确;旱灾和极端低温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沉积物粒径变小,AB错误;河流改道使得当地沉积物减少甚至缺失,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河漫滩指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其沉积物主要受河流水量影响。
在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因而,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陡坎最有可能是( )
A.原来的河岸B.较早形成的土地
C.地势较高的地区D.泥沙沉积较厚的地区
A.①处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13.A 14.C
【解析】13.据图中树龄年代等值线以及河流河道可知,图中存在河曲,陡坎位于河曲一侧,因此可以推测陡坎的形成过程: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水位上涨,弯曲的河道截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流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A符合题意。较早形成的土地、 地势较高的地区、 泥沙沉积较厚的地区不一定形成陡坎,排除BCD。故选A。
14.根据树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可知,树龄时间越长,说明本地河漫滩形成时间越早,其中③地树龄时间为200~225,形成时间最早,河漫滩形成时间最早,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河曲大部分发育于地势较为低平地区,河流侧蚀加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曲。凸岸一侧以堆积作用为主,可以进行生产生活;凹岸一侧以侵蚀作用为主,可以发展码头等。
在河流侧蚀作用下,原来的河床会逐渐变成河漫滩。在河流中下游,随着侧蚀作用的发展,河漫滩发育宽广。下图示意河漫滩的沉积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从沉积的动力条件看,河流搬运物质在甲处和乙处沉积时的水流流速相比(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比较
16.在图中丙处沿着垂直方向挖掘一个剖面,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上部沉积物颗粒比较小,以水平细层为主
B.下部沉积物颗粒比较大,以水平细层为主
C.上部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以倾斜细层为主
D.下部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以水平细层为主
【答案】15.B 16.A
【解析】15.图中示意典型的河漫滩二元结构,其形成的动力条件是洪枯水位变化和河床的侧向移动。甲为河漫滩的上层,是河漫滩相沉积物,为洪水期河水淹没河漫滩时沉积而成,由于远离主河道,水流流速较小;乙河漫滩的下层,为河床相沉积物,处于主河道,水流流较快。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由上一题分析可知,在丙处挖掘出的垂直剖面中,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物,洪水期沙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来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颗粒比较小,以水平细层为主,A正确,C错误;下部为河床相沉积物,是较快水流拾并沉积的粗砂砾石,颗粒较粗,以倾斜细层为主,BD错误。故选A。
【点睛】河漫滩平原是由河流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即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在中下游地区,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
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如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南丘陵D.塔里木盆地
18.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答案】17.B 18.D
【解析】17.根据材料可知,牛轭湖一般在地势平缓地区,且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形成。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地势起伏较大,牛轭湖发育条件差,A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势平坦开阔,夏季降水较多且易发生洪涝灾害,利于牛轭湖的形成,B正确;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较少,不利于形成牛轭湖,D错误;故选B。
18.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知,牛轭湖形成之后,由于缺乏流入和流出性河流,湖泊较为封闭,同时由于该地土壤肥沃,植被发育较好,再加上蒸发和下渗的影响,湖泊水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D正确;由于湖泊较为封闭,和外界河流联系少,湖水不会大量流出,同时上游河道淤积对牛轭湖影响也不大,AC错误;B选项描述的是人为原因,而本题需要的是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B错误;故选D。
【点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牛轭湖形成的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④②①③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
20.下列关于牛轭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牛轭湖在山区较多B.牛轭湖湖水较深
C.主要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D.水质一般较差
【答案】19.B 20.D
【解析】19.据材料可知,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形成过程对应为②④③①,B正确,ACD错。故选B。
20.由材料可知,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湖泊水较浅,B错误;由于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共同作用下,河道变得非常弯曲,最后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牛轭湖,因此不只是与流水堆积有关,主要与流水侵蚀相关,C错误;牛轭湖流速慢,水体自然更新慢,水质较差,D正确;一般形成于地势平缓地区,A错误。故选D。
【点睛】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牛轭湖是河流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多月形。下图为牛轭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搬运 C.流水沉积 D.地壳下陷
22.牛轭湖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文B.地形 C.气候 D.植被
【答案】21.A 22.B
【解析】21.牛轭湖形成过程是河流摆动形成弯曲,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故A正确,和流水的搬运、沉积,地壳下陷都关系不大,故BCD错,本题选A。
22.地形平坦地区的河流侧蚀作用明显,容易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发展,河曲越来越弯,河水在洪水期时很容易截弯取直的部分分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成了牛轭湖,故应该是地形因素造成的,B正确,和水文、气候和植被关系不大,故ACD错,本题选B。
【点睛】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流速较慢,河流凹岸的侵蚀与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形成不受河岸限制的自由曲流。自由曲流经历地壳抬升,原来的河曲形态会被保留。河水流动受原河曲形态限制,形成深切曲流。相对于自由曲流,深切曲流更少见,一般分布在山区。曲流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但人类的干预使许多平原地区的曲流景观正在消失。在观测曲流景观时,自由曲流只能从飞机上俯瞰,而很多深切曲流能找一制高点探其一角,甚至全貌。下图为嘉陵江青居曲流景观图。
(1)自由曲流多分布在河流的____游地区,此处土层深厚、土质松散,____蚀作用显著;深切曲流以____蚀作用为主。
(2)请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出河流的凹岸和凸岸,并分别说出凹岸和凸岸的应用。
(3)读下图写出自然裁弯取直会形成的地貌:____;并填出该地貌正确的形成过程____(填序号)
【答案】(1) 中下 侧 下
(2)绘图如下:
凹岸:驻港、建码头、建港口凸岸:农业用地(耕地)、聚落点(居民点)、淘沙地、淘金地
(3) 牛轭湖 ③①④②
【分析】本题以嘉陵江青居曲流景观图和相关资料为背景材料,主要涉及河流地貌和河道整治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在河漫滩或冲积平原上,河流流速较慢,河流凹岸的侵蚀与凸岸的堆积持续进行,河道愈来愈弯曲,最后形成不受河岸限制的自由曲流。自由曲流河段流速较慢,所以自由曲流一般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此处土层深厚、土质松散,一般以侧蚀作用为主;自由曲流经历地壳抬升,形成深切曲流,所以深切曲流以下切蚀作用为主。
(2)根据所学知识,凹岸侵蚀,河岸坡度较陡,凸以堆积为主,河岸坡度缓,所以图中河流剖面的左侧河岸为凹岸,凹岸水下坡度陡,水深条件好,适合建港口。凸以堆积为主,泥沙淤积,适合布局农业用地(耕地)、聚落点(居民点)、淘沙地、淘金地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3)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对应图中③;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对应图中①;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对应图中④;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对应图中②,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黄土高原,在入海口处形成黄对三角洲。黄河九曲十八弯,在甘肃省玛曲县拐了第一道弯。黄河从该县西南入境,西北流出,蜿蜒前行400多千米,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草原上,形成了众多曲流。近年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河年均榆沙量从16亿吨减少到3亿吨左右,黄河水在逐渐变清。图1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2为玛曲曲流景观图,图3为黄河三角洲局部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黄河进入玛曲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推测发生此变化的原因。
(2)判断图中A、B两岸的凹凸类别,并描述该处河谷地貌特征。
(3)推测黄河输沙量减少对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4)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请你为该地盐碱地改良提出3点可行性建议。
【答案】(1)黄河进入玛曲后,地势变得平坦,落差减少,河流以侧蚀为主。
(2)B岸为凸岸,A岸为凹岸;该河谷较宽浅,A侧较深,B侧较浅
(3)黄河输沙量减少;河口泥沙淤积量减少,海水侵蚀作用明显,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甚至缩减。
(4)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抽取盐水,补充淡水;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营造防护林带,减小风速,减少蒸发;改良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减少大水漫灌。
【分析】本题以黄河流域示意图,玛曲曲流景观图和黄河三角洲局部图为资料,涉及了河流地貌,自然环境整体性和改良盐碱地措施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地势落差较大的地区,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势低平的地区,河流以侧蚀为主;结合题干可知,“黄河进入玛曲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说明黄河进入玛曲后地势变得平坦,落差减少,河流以侧蚀为主。
(2)结合图片中河流的形态可知,B岸为凸岸,A岸为凹岸;该处河谷的地貌特征,要注意从河谷的形态进行描述,要注意突出凹岸、凸岸的差异,A侧为凹岸,河流凹岸侵蚀,坡度较陡峭,B侧为凸岸,凸岸堆积,坡度较缓;河流下切侵蚀较弱,侧蚀较严重,因此整体河谷较宽浅。
(3)结合所学可知,三角洲为河流堆积地貌,因此黄河输沙量减少,会导致黄河三角洲土地很难增长,同时海水侵蚀还会夺走土地,因此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甚至萎缩。
(4)黄河入海口,临近海洋,盐碱地较多。该地盐碱地改良可以引淡水灌溉,起到淋溶作用,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抽取该地地下盐水,补充淡水,稀释地下水盐度;在蒸发量较大的季节,选择适当覆盖物覆盖地表,减少蒸发,抑制蒸发返盐,在适当的位置营造防护林带,起到阻挡作用,减少风速,减少蒸发;改良不合理灌溉方式(大水漫灌),采用喷灌、滴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大水漫灌等。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牛轭湖是河流随着流水作用愈来愈曲,最后导致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图示意牛轭湖形成过程及景观图。
(1)在①②③三个阶段里,一次强降水下,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阶段是____(填“①”“②”或“③”)。河流自然截弯取直的外力作用为____,一般情况下,该作用在山区常形成____地貌,该地貌两侧较为____(填“陡峻”或“平缓”),两岸深度大于底部宽度。
(2)湖北省荆江河段两岸牛轭湖数目众多,试说明其原因。
【答案】(1) ② 流水侵蚀 河(峡)谷 陡峻
(2)荆江河段地势低平,水流缓慢,侧蚀作用突出;裁弯取直现象频发,因此两岸牛轭湖数量众多。
【分析】本大题以牛轭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灾害的成因、河流侵蚀地貌、牛轭湖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一次强降水下,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阶段是②,因为此河道最弯曲,水流不畅。河曲发育过程中,相邻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而变狭,一旦被水切穿,河道即自行取直。这种河道被水切穿取直的现象,称为裁弯取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的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一般情况下,该作用在山区常形成峡谷地貌,该地貌的特点是河谷深、落差大;两岸陡峻、坡度大;谷深一般大于河谷宽度。
(2)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湖北省荆江河段两岸牛轭湖数目众多,原因是地势低平,水流缓慢,下蚀作用弱,侧蚀作用突出;裁弯取直现象频发,因此两岸牛轭湖数量众多。
26.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位于江汉平原,因为长江干流河道在平原上摆荡,侧蚀强烈,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天鹅洲故道原有连接通道与长江连通,1998年后修建沿江大堤后,仅汛期长江水才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天鹅洲故道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这块湿地已建有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保护区。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研究表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携带的物质粒径大,沉积速率慢,当河流流速慢时,携带的物质粒径小,沉积速率快速增加。下表是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描述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和河水流速的变化特点,并由此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大致年份。
【答案】(1)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沉积物颗粒先变细后变粗;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年份:1972年
【分析】本题以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结合天鹅洲长江故道四个形成过程图分析,首先是河流出现曲流,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再次是河水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最后是形成牛轭湖,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据表格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在阶段三之前是由粗变细,从阶段三到阶段四再由细变粗;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所以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表中沉积物颗粒变化最大的是1972年附近,沉积物颗粒由极细变成粗,说明流速突然加快,河流最可能在1972年出现裁弯取直。
更多资料资源,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