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江苏省动物学会、江苏省植物学会、江苏省生态学会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24年南京生物多样性夏季社会同步调查报告》,分析了老山、幕府山、龙袍、紫金山、绿水湾、青龙山和新济洲7个点位生物多样性调查情况,进一步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观测到的节肢动物种类较为丰富
此次调查活动是继2023年后,南京市第三次发动公众市民参与的生物多样性同步调查。活动邀请了关注生物多样性社会保护的高校、机构、社会公众、自然爱好者、生态摄影师等在7个观测点通过数据和影像记录夏季南京生物多样性情况。
青龙山点位拍摄到的物种照片(赤灵芝)
新济洲点位拍摄到的物种照片(白眉姬鹟)
调查共记录真菌1纲3目3科3种、脊索动物5纲21目52科82属112种、软体动物1纲2目2科4属14种、节肢动物5纲22目125科297属356种、蕨类植物1纲5目10科11属11种、裸子植物2纲4目5科8属8种和被子植物2纲45目100科245属324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黑鸢、画眉、水雉、红角鸮、赤腹鹰和松雀鹰。
紫金山点位拍摄到的物种照片(普通翠鸟)
紫金山点位拍摄到的物种照片(麝凤蝶蛹)
报告显示,调查观察和记录到的软体动物、兽类种类较为贫乏;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相对较为丰富,但稍低于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的平均水平。节肢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与区域内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这体现了节肢动物这一生态类群的可观察性较好,也体现出普通公民对于节肢动物这一生物类群较为熟悉。
老山记录到的节肢动物和被子植物种类最多
根据调查结果,此次南京市7个观测点的物种分布各有特色,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其中,新济洲共记录到65种脊索动物,为7个点位最多,占总数的21.1%;龙袍59种,占19.2%,以鸟类居多;青龙山和老山分别为49和48种,分别占15.9%和15.6%,无明显差距;绿水湾记录到36种脊索动物,占11.7%;幕府山记录到31种,占10.1%;紫金山有20个脊索动物记录,占6.5%。
龙袍点位拍摄到的物种照片(震旦鸦雀)
老山观察和记录到的节肢动物种类最为丰富,共记录到268种,占总数的66.3%;青龙山记录到54种,排名第二,占13.4%;绿水湾观察和记录到30种;其他组记录的节肢动物均在18种以下。
幕府山点位拍摄到的物种照片(黄波花蚕蛾)
老山记录到250种被子植物,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6.1%,位列第一;青龙山位列第二,记录到37种,占总数的9.8%;其余小组记录均未超过25种。
新济洲点位拍摄到的物种照片(环颈雉)
专家表示,这可能与各样线调查方法、调查侧重点以及生境类型、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类型和程度不同有关,建议在今后加以深入调查和研究。
发现一年蓬、豚草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
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一片向好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干扰和威胁。报告显示,路杀、人类活动、非法渔具及外来物种入侵对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干扰与威胁。
“路杀”指的是在公路或道路上发生的,因动物窜出或是驾驶的不注意导致动物死亡的情况。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尤其因蛙类较小的体型,更成为路杀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对于水生生物而言,使用非法渔具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破坏水产资源和生态平衡,影响河道通畅以及增加安全隐患,调查也拍摄到非法渔具使用痕迹。
另外,城市化还对野生动物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性造成影响。调查中在绿水湾点位发现因“人为活动”受困死亡的生物,在幕府山点位发现了人为“诱拍”的痕迹。
调查还发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豚草、野燕麦、垂序商陆等7种外来入侵植物,以及克氏原螯虾这一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其中,在青龙山、老山、龙袍、绿水湾、新济洲均有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
老山点位拍摄到的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克氏原螯虾
龙袍点位拍摄到的外来入侵植物野燕麦
专家提醒,这些人为因素及外来物种侵扰,对水域生态系统、河道畅通无阻以及公共安全都构成了威胁。必须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以确保生态系统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