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藻的藻体为紫红色,叶状,膜质,丛生,高5~10厘米。较规则的叉状分枝,呈扇形展开,顶端分枝宽4~6毫米。
分布类型:海水
生长在低潮线附近岩石上。
生长的区域包括北海、英吉利海峡以及大西洋北部。
2.鹧鸪菜
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亦称“美舌藻”、“蛔虫菜”。红藻纲,红叶藻科。藻体扁平,叶状或细线状,有中肋。单轴型。不很规则的叉状分枝。四分孢子囊四面锥形分裂,雌雄异株,雄配子体个体较小,囊果球状,多位于藻体上部分支点的腹面。匍匐腹部生出毛状假根,附着于高、中潮带的岩礁上。生活时紫红色,干燥后略带青色。产于暖海中。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都有生长。可供食用和药用。
(1)植物学史
鹧鸪菜始载于明代1530年间的福建《漳浦县志》,今《中华海洋本草》有详细记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作为一种驱除蛔虫的药用海藻,鹧鸪菜在我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漳浦县志》就记载有“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4102儿食之能下腹中虫”,长期以来福建漳浦和广东潮汕一带沿海居民每年3—4月采集,以干品或半干品出售。
(2)形态特征
鹧鸪菜细胞含多核。在生殖季节,孢子体、雌、雄配子体在外形上有明显的差异:四分孢子体大而平展,分枝的上部肉眼可见有红色小斑点,即为四分孢子囊群。雌配子体顶部略蜷曲,分枝密,囊果呈球状,多位于分枝上部分枝点的腹面。雄配子体个体较小,枝顶蜷曲,颜色淡,特别生有精子囊的部分更淡。每种藻体的营养细胞的纹孔连结非常发达,每个细胞都具有4一5条,多者达7一8条。果胞枝由四个细胞组成,一般由围轴细胞分裂形成,果胞受精后,由支持细胞分裂形成辅助细胞,一个生育小枝上,可以连续形成5一7个甚至10个以上幼果胞系,但多数仅有一个果胞受精发育成囊果。当一个果胞受精时,其他果胞系就停止发育。精子囊位于分枝上部中肋的两侧,背腹面均有分布。一个营养细胞沿着叶面平行方向平周分裂成三个细胞,在两个外侧细胞各形成3一4个精子囊母细胞,每个精子囊母细胞斜壁分裂产生2一4个精子囊,放散后,余下的精子囊母细胞仍留在中间盘状细胞上。 [6] 有关鹧鸪菜的化学成分报道很少,已知有甾醇、甘露醇。
藻体暗紫色,窄叶形,一般长2一3cm,最长4一5cm,丛生,不规则叉状分枝,分枝基部略缢缩,在分枝点的腹面长出毛状假根,以此着生在岩石上,故藻体下部常呈匍匐状。在分枝处或叶状体的边缘常有许多副枝生出,这些副枝在四分孢子体上,可以形成四分孢子囊;在配子体上可以形成囊果(果孢子体)和精子囊。叶体中央有明显的中肋,它是由一条中轴细胞列和四条围轴细胞列组成,如将叶体在显微镜下平面观,则可见到有三条明显的细胞列,两侧为两条围轴细胞列,中间为中轴细胞列与叶面向背腹两条细胞列重叠在一起,故呈三条细胞列。在侧围轴细胞的两侧翼叶部分,由单层六角形细胞排列而成。叶体分枝的顶端,具有一个大的顶端分生细胞,由顶端细胞横分裂形成圆盘状节部细胞,再由此细胞纵分裂形成三个细胞,一个中轴细胞和两个侧围轴细胞,再由侧围轴细胞纵分裂,内侧形成背腹面围轴细胞,外侧形成侧翼细胞,顶端细胞以此分裂方式,使藻体伸长,此外叶体增大增宽还依靠叶体边缘细胞的分裂分化。
鹧鸪菜细胞是多核的,而且核大而明显,近叶缘的细胞多数具一个核,而边缘长形细胞一般也是一个核,由于细胞核分裂,常常出现两个核的现象,在近侧围轴细胞的翼细胞,一般具有2一3个细胞核),中轴和围轴细胞具有三个以上的细胞核。鹧鸪菜的细胞壁特别厚,有明显纤维层形结构,角形翼细胞间或细胞周围,一般具有4一5个纹孔连结,多者达7一8个,而且在六角形细胞壁间具有5一6个明显孔结,在光学显微镜条件下,未见其他藻类细胞中有这种结构,中轴细胞和围轴细胞间的纹孔连结比两侧六角形细胞间纹孔连结粗,两长柱形细胞端位间,有2一3条并列粗大的纹孔连结,其他周围也有许多条。
(3)繁殖方法
鹧鸪菜具备同构世代交替有性生活史,其生殖方式多源复杂,存在孤雌生殖、混合世代、雌雄同体和性别兼容等现象,但无性生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除遗传因素外,无性繁殖还受到环境的极大影响。
广盐性红藻鹧鸪菜的生殖方式多源复杂,无性生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除了遗传因素外,无性繁殖还受到环境的极大影响,在河口潮间带存在许多无性繁殖种群。四分孢子和果孢子繁殖是其主要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有利于维持居群的大小,但不利于种群的长期繁殖;而有性繁殖能维持居群的进化潜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在不稳定的环境中,有性繁殖具有较大的风险。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各有利弊,对于种群获得长期繁殖成功来说有性繁殖必不可少,而无性繁殖不能代替有性繁殖,只能在短期内维持种群的大小,但由于个体内可用的资源有限,因此如果同时存在两种繁殖方式,投资到两种方式的资源通常呈现一种平衡关系。生长在极端环境潮间带中的鹧鸪菜,为了避免有性繁殖风险,通常情况下投资无性繁殖表现得多一些,这也验证了在自然生长地经常只见到无性繁殖藻体。
在低光照和高温下,鹧鸪菜四分孢子发生较多,放散较快,萌发较好,而在低温和高光照环境中四分孢子萌发不完全。果孢子对温度的反应不明显,低光照则明显有利于果孢子的放散和萌发。这与鹧鸪菜自然生长环境相吻合。在自然环境中,鹧鸪菜一般生长在潮间带的阴面附着物上。虽然四分孢子和果孢子的5261萌发幼体存活率不高,但是鹧鸪菜通过释放大量的四分孢子和果孢子,寻找合适的环境并适应环境变化生长繁育。鹧鸪菜通过无性繁殖应对环境变化维持种群大小,通过有性繁殖改变遗传因子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维持其种群得以长期繁殖成功。
(4)地理分布
浙江瓯江、飞云江、清江等江河入海口地段均有生长,乐清市芙蓉乡产量较多。鹤鸽菜为泛亚热带性海藻,在我国东南沿海均有分布,广东沿海特别是粤东沿海和东沙群岛的资源量较大。除我国外,还分布于日本(本州中、南部至九州间的太平洋岸,九州西岸及北岸,琉球群岛)、马来群岛、太平洋东岸(哥斯达黎加至秘鲁)、波里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大西洋西岸的温暖地区、印度洋。
(5)生态价值
长于潮间带红树林的鹧鸪菜和附生的异养自生固氮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红树植物及其生境又会影响到藻和菌。由于鹧鸪菜对于环境污染和重金属侵害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它是理想的环境监测指示生物。
(6)保护现状
由于环境变化及人为破坏等原因,鹧鸪菜资源量却逐步减少,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我国学者曾进行人工栽培研究,对鹧鸪菜藻体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育苗,虽然已经取得成功,但仍未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