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葫芦亚科(七):西瓜
18.西瓜属
西瓜属(学名:Citrullus)是葫芦目葫芦科下的一个属,为藤本植物。该属共有9种,分布于地中海东部、非洲热带、亚洲西部。我国栽培1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茎、枝稍粗壮,粗糙。卷须2-3歧,稀不分歧,极稀变为刺状。
叶片圆形或卵形,3-5深裂,裂片又羽状或2回羽状浅裂或深裂。雌雄同株。雌、雄花单生或稀簇生,黄色。
雄花:花萼筒宽钟形,裂片5;花冠辐状或宽钟状,深5裂,裂片长圆状卵形,钝;雄蕊3,生在花被筒基部,花丝短,离生,花药稍靠合,1枚1室,其余的2室,药室线形,折曲,药隔膨大,不伸出;退化雌蕊腺体状。
雌花:花萼和花冠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刺毛状或舌状;子房卵球形,3胎座,胚珠多数,水平着生,花柱短,柱状,柱头3,肾形,2浅裂。果实大,球形至椭圆形,果皮平滑,肉质,不开裂。种子多数,长圆形或卵形,压扁,平滑。
(2)西瓜
西瓜(学名:Citrullus lanatus),古称寒瓜,是葫芦科西瓜属的一种植物或其果实。原产于非洲,是一种双子叶开花植物,形状像蔓藤,叶子呈羽毛状。它所结出的果实是假果,且属于植物学家称为瓠果的一类。果实外皮光滑,呈绿色或黄色及有深绿色的花纹,果瓤多汁为红色或黄色,内有籽。
西瓜可分为野生西瓜变种和栽培西瓜变种。野生西瓜(学名:Citrullus lanatus var. citroides),瓤和瓢颜色分别接近冬瓜。栽培西瓜(学名:Citrullus lanatus var. lanatus)是由野生西瓜驯化而来的栽培植物。
①植物学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产地,但关于西瓜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西瓜并非源于中国,而是产自于非洲,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
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西瓜的原生地在非洲,它原是葫芦科的野生植物,后经人工培植成为食用西瓜。早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种植西瓜,后来逐渐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传至北欧,而后南下进入中东、印度等地,四五世纪时,由西域传入中国,所以称之为“西瓜”。
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 [4]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1976年,广西贵县西汉墓椁室淤泥中曾发现西瓜籽;1980年,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出有西瓜籽,墓主卒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时珍记载的可靠性。
②生长习性
西瓜喜温暖、干燥的气候、不耐寒,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24-30度,根系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30-32度,根毛发生的最低温度14度。西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昼夜温差。西瓜耐旱、不耐湿,阴雨天多时,湿度过大,易感病。西瓜喜光照,西瓜生育期长,因此需要大量养分。西瓜随着植株的生长,需肥量逐渐增加,到果实旺盛生长时,达到最大值。西瓜适应性强,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最佳。喜弱酸性,PH5-7。
③分布范围
中国各地栽培,品种甚多,外果皮、果肉及种子形式多样,以新疆、甘肃兰州、山东德州、江苏溧阳等地最为有名。其原种可能来自非洲,久已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金、元时始传入中国。
④营养价值
西瓜堪称“盛夏之王”,清爽解渴,味道甘味多汁,是盛夏佳果,西瓜除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外,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番茄素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富有很高的营养、纯净、食用安全食品。瓤肉含糖量一般为5-12%,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甜度随成熟后期蔗糖的增加而增加。
西瓜果肉:蛋白质、葡萄糖、蔗糖、果糖、苹果酸、瓜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内氨酸、丙酸、乙二醇、甜菜碱、腺嘌呤、蔗糖、萝卜素、胡萝卜素、番茄烃、六氢番茄烃、维他命A、B、C、挥发性成分中含多种醛类。
西瓜种子:含脂肪油、蛋白质、维生素B2、淀粉、戊聚糖、丙酸、尿素、蔗糖等。
西瓜皮:西瓜皮富含维生素C、E。
⑤食用价值
利用西瓜汁浸泡在酒精中或发酵后,可以制作出酸甜度适中及带有果香的西瓜酒。
西瓜皮亦是可吃的,而有时亦是蔬菜,整个西瓜也充满价值。在中国菜中,有炒、炖及腌西瓜皮来吃,甚至取其白皮剁碎加肉包饺子。有一份炒西瓜皮的菜谱:先除去皮衣及果肉,再与橄榄油、大蒜、辣椒、葱、糖及朗姆酒来一起煮。腌西瓜皮则在俄罗斯非常盛行。
西瓜的种子,亦即瓜子充满脂肪及蛋白质,既可以当作小吃,亦可以作为配菜或植物油。利用特别的配种可以生产少果肉而多核的西瓜。在中国,瓜子是非常普遍的小吃,有烤及调味的。在西非,西瓜种子被压榨出油,亦是非常出名的埃古斯汤。但是,有时会把多核的西瓜会与有着相当接近特征及用途的药西瓜(Citrullus colocynthis,别名“柯罗辛”colocynth、“苦苹果”bitter apple等等)混淆。当然,近年也有无籽的西瓜出售,见无籽西瓜。
西瓜按重量计算有92%的水分,是水分比例最高的水果,可以榨成果汁。在美国及南非,有一种新奇的西瓜是含有酒精成分的“硬西瓜”。制作过程是钻孔入西瓜内,并加入烈酒与果肉融合,享用时与吃普通西瓜无异。
将西瓜切成三角状,放入冰柜中冷藏,即为冰棒。
⑥药用价值
果皮(西瓜皮):甘,凉。清热解暑,止渴,利小便。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口舌生疮。
中果皮(西瓜翠):甘、淡,寒。清热解暑,利尿。用于暑热烦渴,浮肿,小便淋痛。
整品加工品(西瓜黑霜):用于水肿,肝病腹水。
瓤(西瓜):甘,寒。清热解暑,解烦止渴,利尿。用于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淋痛。
种皮:用于吐血,肠风下血。
种仁:清热润肠。未成熟的果实与皮硝的加工品(西瓜霜):用于热性咽喉肿痛。
⑦植物传说
西瓜,顾名思义,是西域传来的瓜。五代以前,既然它已经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却又不叫西瓜,而因其性寒解热,称寒瓜。因此,西瓜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有疑问。那么,它是从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呢。推测它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汉武帝曾派“译长”,募商民,携丝绸,乘海船去西方国家“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海船从雷州半岛启航,沿北部湾西岸和越南沿海航行,绕过越南南端金瓯角,再沿暹罗湾,顺马来半岛海岸南下,到达新加坡,又西折,穿越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到达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汉书·地理志》);这条海道,就是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程不国”是的什么地方呢,多数学者认为是斯里兰卡,也有人说是非洲东部的阿比西尼亚。无论哪种说法对,都说明汉武帝时代中国和非洲交通的海路已经打开了。因为在汉代,阿拉伯人已经掌握了印度洋上信风的秘密,能够东西穿航印度洋。这样,斯里兰卡和南洋群岛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和非洲交通的中转站。非洲的西瓜可以经过斯里兰卡或南洋群岛再传入中国。广西和江苏汉墓出土的西瓜籽,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中非文化交流的佐证。
⑧民间谚语
西瓜生食能解渴生津,解暑热烦躁。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国民间谚语云: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说明暑夏最适宜吃西瓜,不但可解暑热、发汗多,还可以补充水分,号称夏季瓜果之王。在新疆哈密地方日夜温差大,白天热,夜寒冷,故俚语云:朝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19.红瓜属
红瓜属(学名:Coccinia)是葫芦科下的一个属,为藤本植物。该属共有约30种,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以及墨西哥、古巴等地。其中红瓜C. cordifolia(L. )Cogn. 我国广东云南亦产之。
(1)形态特征
藤本,有卷须;花通常单性异株,单生或组成总状花序或聚伞花序;花冠钟形,裂片分裂至中部;雄蕊合生;果为浆果,长椭圆形,熟时鲜红色。
(2)红瓜
红瓜(学名:Coccinia grandis)为葫芦科红瓜属下的一个种。全株可食用,被视为一种蔬菜。常生于海拔100-1100米的山坡灌丛及林中。生于林缘、路边和沟谷边。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涠洲岛)和云南。非洲热带、亚洲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云南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居民有庭院栽培习惯。
红瓜具有耐高温、高湿的特点,可作为耐热叶用蔬菜开发。
20.毒瓜属
毒瓜属(学名:Diplocyclos)是葫芦科下的一个属,为攀援状草本植物。该属共约5种,分布于亚洲热带、澳大利亚和非洲。我国1种,分布于台湾、广东和广西。
(1)形态特征
攀援草本。卷须分2歧。叶片掌状5深裂。花小型,雌雄同株。雄花和雌花在同一叶腋内簇生。雄花;花萼筒宽钟形,裂片短;花冠宽钟形,裂片卵形;雄蕊3,离生,着生在花被筒上,花丝短,花药卵形,1枚1室,其余的2室,药室线形,稍折曲,药隔宽,不伸长;无退化雌蕊。雌花: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球形或卵形,3胎座,胚珠少数,水平着生,花柱细,柱头3,深2裂。果实为浆果,小型,球形或卵球形。种子边缘有环带,两面隆起。
(2)毒瓜
毒瓜(学名:Diplocyclos palmatus),为葫芦科毒瓜属下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马来西亚和周边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的雨林中。其中澳大利亚的毒瓜分布海拔最高为1,000米(3,300英尺)。此外现在在中国南方也有其踪迹,在这里其果实在八月至十月闲成熟,果皮呈黄绿色或红色,其上有竖白条纹,含有葫芦苦素,有毒,会引发头痛、呕吐、腹泻,甚至可能致命。
生于丘陵山地的灌丛中。分布于台湾、广东和广西等省区;越南、印度、马来西亚也有。
果实和根有剧毒。毒性成分是苦味素及皂甙。
21.喷瓜属
喷瓜属(学名:Ecballium),是被子植物门南瓜族下的一个属,1种,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小亚细亚。我国新疆有野生。
(1)形态特征
蔓生草本,根多年生;植株被短刚毛。无卷须。叶片心形。花雌雄同株极稀异株。
雄花序总状;花萼筒短钟状,裂片5,线状披针形;花冠黄色,宽钟形或近辐状,5深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雄蕊3枚,线形,花丝短,分离,花药宽,1枚1室,其余的2室,药室折曲,药隔宽,不伸出;无退化雌蕊。
雌花单生;花萼和花冠同雄花;退化雄蕊3,舌形;子房长圆形,有短刚毛,胎座3,花柱短,柱头3,2裂;胚珠多数,水平着生。
果实长圆形,有短刚毛,外面粗糙。种子小,长圆形,扁平,淡黄色,有窄的边缘。
(2)喷瓜
喷瓜(学名:Ecballium elaterium),为喷瓜属下的唯一一个植物种,属葫芦目葫芦科,为多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地区。人称“生物地雷”。本种为有毒植物,特别是其果实,其毒性成分源自葫芦素。古代也曾用喷瓜当做堕胎药。
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安纳托利亚和中国(新疆),中国南京、陕西武功县等地有栽培。常生于干旱的山坡或草地。 喜温暖、日光充足的环境,在14-26℃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喜湿润的土壤。
该种果液作泻下剂用。又是一种装饰篱栅、墙垣的良好材料。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